月经量少指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正常经量20-60ml,少于20ml为月经量少。其原因包括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因素(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因素(子宫内膜损伤、子宫发育不良)、其他因素(药物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不同特殊人群(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量少情况各有特点,需关注并及时就医排查问题。
一、定义与正常月经量范围
月经量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缩短不足2天,经量亦少者。正常月经量一般为20-60ml,若经量少于20ml则可认为月经量少。
二、可能的原因
(一)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卵巢功能。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过度节食、剧烈运动等可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GnRH分泌异常,使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减少,影响卵泡发育及排卵,从而导致月经量少。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过度节食的女性,其体内脂肪含量过低,会影响雌激素的合成,进而影响月经。
2.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量少,同时常伴有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表现;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也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包括月经量少等情况,还常伴有多汗、心悸、消瘦等症状。
(二)卵巢因素
1.卵巢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量减少,质量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可导致月经量少。另外,一些疾病如卵巢早衰,可使卵巢过早丧失功能,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常见于40岁以前的女性,患者常伴有潮热、盗汗、失眠等围绝经期症状。
2.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PCOS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存在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卵巢内有多个小卵泡发育,但难以成熟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增生不良,从而出现月经量少,常伴有月经周期延长、多毛、痤疮等表现。多项研究显示,PCOS患者中月经不调尤其是月经量少的比例较高。
(三)子宫因素
1.子宫内膜损伤
人工流产手术是导致子宫内膜损伤的常见原因。多次人工流产可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使子宫内膜变薄,进而导致月经量少。此外,宫腔粘连也可由宫腔手术、感染等引起,宫腔粘连会使子宫内膜面积减少,影响月经血的排出,导致月经量少,患者常伴有周期性腹痛。
2.子宫发育不良
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者,子宫体积较小,子宫内膜面积少,可出现月经量少,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女性中相对常见,常伴有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等表现。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导致月经量少,如长期服用避孕药,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增生,从而引起月经量少;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对卵巢功能或子宫内膜产生影响,导致月经量减少。
2.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月经量少。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进而影响子宫的血液供应,对子宫内膜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过量饮酒可干扰肝脏对激素的代谢,影响内分泌平衡。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月经量少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有关,一般可随年龄增长逐渐调整,但如果月经量少伴有月经周期严重紊乱、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疾病因素。同时,青春期女性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二)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月经量少若有生育计划,需警惕可能影响受孕,应及时明确原因,如是否存在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损伤等情况。对于有妊娠史且出现月经量少的女性,要考虑是否有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史导致的子宫内膜损伤等问题。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量少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正常生理表现,但也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此阶段女性要关注自身身体变化,若月经量少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激素水平测定等,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