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监测中风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及肢体运动感觉变化,急性期卧床者床头抬高15°-30°并保持肢体功能位,康复期定时轻柔翻身保脊柱中立,按吞咽功能调整饮食并保证水分摄入,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护理,预防压疮、肺炎、深静脉血栓,老年者注重安全与康复训练耐心,女性者关注心理疏导,有基础病史者密切关注基础病控制及并发症。
一、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中风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若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需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同时关注意识状态变化,如患者昏迷程度是否加深或意识逐渐转清等,以及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变化情况,若发现肢体活动障碍加重等情况要记录并告知医生。
二、体位护理
急性期体位:对于缺血性中风卧床患者,一般床头可抬高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同时应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如上肢肩关节外展约50°、前屈约30°,肘关节微屈,腕关节背伸约30°-40°,手指轻度屈曲;下肢髋关节稍外展,膝关节略屈曲,可在足底放置足托板保持踝关节90°背屈,预防足下垂。
康复期体位转换:病情稳定后需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防止皮肤损伤,同时转换体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脊柱的中立位,防止脊柱扭曲。
三、饮食护理
营养供给: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调整饮食。对于能正常吞咽的患者,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均衡饮食,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能量和营养摄入。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给予糊状或软食,进食时要缓慢,防止呛咳,必要时可经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确保营养供给充足,维持患者机体正常代谢。
水分摄入:保证患者足够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建议1500-2000ml左右,以防止便秘和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
四、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关节屈伸活动,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肘关节的屈伸、膝关节的屈伸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康复训练指导:对于有一定运动功能的患者,逐步指导其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如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同时要注意训练环境的安全,防止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跌倒受伤。
五、并发症预防
压疮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等,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3-5分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易出汗部位可使用爽身粉等保持干燥,同时使用气垫床或防压疮床垫,减轻局部压力,预防压疮发生。
肺炎预防: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对于卧床患者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每次拍背10-15分钟,每天3-4次。对于吞咽困难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进食后可保持半卧位一段时间,减少误吸风险。
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跖屈运动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使用下肢静脉泵等辅助设备,对于高危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老年中风患者:老年人反应相对迟钝,护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安全,如床边要加床档防止患者坠床,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滑,防止患者跌倒受伤。同时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康复训练要更加耐心,循序渐进,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
女性中风患者:女性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中风可能对女性的身体外观、生活自理能力等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多给予心理疏导和关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中风患者,在护理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可能的降糖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同时要注意观察基础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