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病理性不会自行消退;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内分泌疾病,本质是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两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各有不同。卵巢囊肿靠超声等检查诊断,生理性可观察,病理性大等情况需手术;多囊卵巢综合征依鹿特丹标准诊断,治疗依需求,生活方式调整重要。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各有不同的相关考虑。
一、定义与本质
1.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与月经周期有关,通常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2.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是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和排卵障碍。其本质是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
二、发病机制
1.卵巢囊肿:生理性囊肿主要与卵泡发育异常或黄体形成不良有关。病理性囊肿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上皮性囊肿可能与卵巢表面上皮化生等有关;巧克力囊肿是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的囊肿。
2.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同时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导致的雄激素分泌增多等是重要的发病环节,肥胖等环境因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或加重多囊卵巢综合征。
三、临床表现
1.卵巢囊肿:较小的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发现;较大的囊肿可能引起下腹坠胀、疼痛,若发生扭转或破裂,可出现急性剧烈腹痛。生理性囊肿多在月经后半期出现,随月经周期变化有一定的消长史。
2.多囊卵巢综合征:常见症状有月经失调,如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多毛,常见于面部、下巴、胸部等部位;肥胖,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肥胖;不孕,因排卵障碍导致受孕困难;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黑棘皮症,表现为颈部、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色素沉着、角化过度。
四、诊断方法
1.卵巢囊肿: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可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对于复杂的囊肿,可能还需要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进一步评估。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有助于判断囊肿的良恶性。
2.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鹿特丹标准,即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两项: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卵巢多囊样改变(超声下单侧卵巢卵泡数≥12个,直径2-9mm,和/或卵巢体积≥10ml)。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
五、治疗原则
1.卵巢囊肿:生理性囊肿一般观察随访,多数可自行消失;对于病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大(直径≥5cm)、有症状或考虑有恶变可能,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等。
2.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而定,如有生育要求者以促排卵治疗为主;无生育要求者以调整月经周期、防治子宫内膜增生等为主;同时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包括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生育需求等。对于有高雄激素表现的患者,可使用短效避孕药等调节激素水平。
六、特殊人群考虑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卵巢囊肿多以生理性为主,但也需密切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月经周期及未来生育等,需关注其体重变化、月经情况等,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内分泌调节治疗,同时要注重心理关怀,因为疾病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2.育龄期女性:卵巢囊肿可能影响受孕,若为病理性囊肿需及时评估手术对生育的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育龄期主要面临不孕问题,治疗上需综合考虑生育需求,在促排卵等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排卵情况,同时关注孕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子痫前期等。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卵巢囊肿需警惕恶变可能,检查时要更加注重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患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需关注月经变化及相关症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