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关,缺血性卒中因脑血管狭窄、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卒中多因脑血管破裂致血液压迫脑组织;临床表现上缺血性卒中起病较缓、症状逐渐加重,出血性卒中起病急、症状进展迅速;影像学检查中缺血性卒中头部CT早期可能无异常、24-48小时后现低密度梗死灶,MRI早期可发现病灶,出血性卒中头部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治疗上缺血性卒中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出血性卒中根据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脑梗属缺血性卒中范畴,治疗原则与缺血性中风类似,需结合具体情况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缺血性卒中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卒中多因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周围脑组织。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情况增多,中老年人群中风发病风险更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中风发病率,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及激素水平等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大量饮酒等都增加中风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人群,中风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无此类病史者。
2.脑梗: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发病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闭塞,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等使相应脑区域血流中断。
年龄上也是中老年多见,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影响与中风类似,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脑梗。
二、临床表现
1.中风
缺血性卒中: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加重,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出血性卒中:起病较急,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除了有缺血性卒中的一些表现外,因脑出血对脑组织的压迫,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往往更严重。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基础病史者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可能中风症状更重。男性和女性在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需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病史综合判断。
2.脑梗:主要表现为缺血区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上述的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言语不利等,发病急缓因梗死血管情况而异,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往往起病更急,症状更严重。同样受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比如有糖尿病病史的脑梗患者,可能合并有更复杂的代谢紊乱相关表现,影响康复等。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1.中风
缺血性卒中:头部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早期就可发现缺血病灶,DWI序列对早期梗死灶显示敏感。出血性卒中:头部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不同年龄、病史人群在影像学表现上可能因基础病变不同而有差异,比如老年动脉硬化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表现可能与年轻有血管炎病史患者不同。
2.脑梗:主要是缺血性卒中的范畴,影像学表现以缺血病灶为主,头部CT和MRI表现如上述缺血性卒中的特点,根据梗死部位、范围等有相应特征性表现。
四、治疗原则
1.中风
缺血性卒中: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如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取栓治疗等。出血性卒中: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如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或手术清除血肿等。
不同人群治疗需个体化,老年人身体机能差,在治疗选择上更要权衡利弊;有基础疾病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药物等的影响,比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使用溶栓或抗凝药物需谨慎。
2.脑梗:主要是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治疗原则与缺血性中风类似,早期再灌注是关键,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等。
总之,中风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脑梗(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上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