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苗有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等类型,不同疫苗适用人群不同,接种有科学依据,不同人群接种有注意事项,接种有流程且不良反应有相应处理方式,常见肺炎疫苗包括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13价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等,23价适用于2岁以上高危人群等,接种可降低相关肺炎发病风险,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接种各有注意事项,接种需咨询评估、操作并留观,一般不良反应可自愈,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
一、肺炎疫苗的种类及适用人群
(一)常见肺炎疫苗类型
1.肺炎球菌疫苗:包括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主要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和某些高危人群,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则适用于2岁以上某些特定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人群等。
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感染可诱发肺炎,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适用于所有6月龄以上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
二、接种肺炎疫苗预防肺炎的科学依据
(一)肺炎球菌疫苗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接种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显著降低婴幼儿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病率。例如,相关临床研究显示,接种该疫苗后,婴幼儿感染肺炎球菌相关疾病的风险大幅下降,在疫苗所覆盖血清型相关肺炎的预防上效果显著。对于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研究发现其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可有效预防由2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和肺炎,在老年人群等高危群体中,能降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提高机体对肺炎球菌感染的抵抗力。
(二)流感疫苗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肺炎发生。流感病毒感染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屏障,使机体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的侵袭,接种流感疫苗后,能降低流感的发病率,从而间接降低流感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比如在一些流感流行季节的观察性研究中,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发生流感后并发肺炎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
三、不同人群接种肺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年龄相关: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有明确的接种月龄要求,一般建议在2、4、6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进行加强免疫。要确保在适宜月龄内按时接种,以获得最佳的免疫保护效果。
2.健康状况:如果婴幼儿处于急性发热性疾病期,应暂缓接种,待病情恢复后再考虑接种。同时,对于有严重过敏史(尤其是对肺炎疫苗成分过敏)的婴幼儿禁止接种。
(二)老年人
1.基础疾病: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接种肺炎疫苗前,需确保基础疾病控制稳定。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相对平稳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左右等相对稳定水平)才可接种。
2.过敏情况:若老年人有对疫苗成分过敏史,严禁接种。接种后要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以上,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过敏等不良反应。
(三)慢性病患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例)
1.疾病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接种肺炎疫苗。如果处于急性加重期,如出现明显咳嗽、咳痰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暂缓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接种。
2.接种后监测: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因为这类患者本身呼吸道功能较差,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与疫苗接种相关或是否出现新的肺部感染情况。
四、接种肺炎疫苗的流程及不良反应处理
(一)接种流程
1.咨询评估:接种前需向医生详细告知受种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等情况,医生会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适合接种。
2.接种操作:按照疫苗接种规范进行操作,如消毒接种部位、注射疫苗等。
3.留观:接种后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以便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及时处理。
(二)不良反应处理
1.一般不良反应: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低热等一般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在此期间要注意休息,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
2.严重不良反应: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皮疹广泛且进展迅速等),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接种疫苗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