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3℃间,37℃属正常体温范围上限。体温因测量部位(口腔36.3℃37.2℃、直肠36.5℃37.7℃、腋下36.0℃37.0℃)而异,还受时间(清晨低、下午傍晚高,波动<1℃)、运动(运动后暂时升高)、进食(进食后轻度升高)等因素影响。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基础体温略高;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体温可能偏低;孕妇因激素变化体温略高,37℃左右需综合各情况判断,关注伴随症状等。
一、37℃是否为低烧
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3℃之间,所以单纯从体温数值来看,37℃不属于低烧范畴,而是处于正常体温范围的上限附近。不过,体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不同的测量部位、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运动、进食等都会使体温有所波动。例如,口腔测量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3℃37.2℃,直肠测量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7℃,腋下测量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0℃37.0℃,所以在判断体温情况时,测量部位也很关键。
(一)不同测量部位体温的正常范围及意义
1.口腔测量
正常范围是36.3℃37.2℃。口腔温度相对能较准确反映人体内部核心温度,但对于儿童,尤其是较小的儿童,口腔测量可能不太方便且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儿童可能会咬碎体温计等,所以更常采用腋下或直肠测量。
2.直肠测量
正常范围是36.5℃37.7℃。直肠温度更接近人体内部的核心温度,因为直肠位于人体内部,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婴幼儿,直肠测量是比较常用且准确的方法,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
3.腋下测量
正常范围是36.0℃37.0℃。腋下测量相对安全、方便,适合各年龄段人群,不过要注意擦干腋下汗液,将体温计夹紧等操作,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体温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情况
(一)时间因素
一天中体温会有波动,一般清晨体温较低,下午和傍晚体温相对较高,但波动范围通常不超过1℃。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物钟调节以及新陈代谢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所差异。例如,经过一夜的休息,清晨人体新陈代谢较慢,体温处于较低水平;而到了下午,人体活动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体温会略有升高。
(二)运动因素
运动后体温会暂时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活动产生热量,导致体温上升。一般轻度运动后体温可能会升高0.3℃0.5℃,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会更大。比如进行30分钟的慢跑后,体温可能会比运动前升高1℃左右,但这种升高通常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间后体温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三)进食因素
进食后,尤其是进食热食后,体温也会有轻度升高,这是因为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一般进食后体温会升高0.2℃0.5℃,不过这种升高也是短暂的,随着食物的消化吸收,体温会逐渐回归正常。
三、特殊人群体温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基础体温可能比成人略高一些,但通常也在正常范围内。在测量儿童体温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直肠测量相对更准确,但要注意操作规范;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选择腋下测量。同时,要注意儿童在穿衣过多、哭闹、环境温度过高等情况下,体温可能会暂时升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热,需要综合判断。如果儿童体温在37℃左右,要观察儿童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等,如果儿童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等都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功能也会减弱,所以老年人的体温可能会相对偏低,但也可能出现体温波动不太明显的情况。老年人在测量体温时,同样要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并且要注意环境温度对老年人体温的影响。如果老年人体温在37℃左右,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比如是否有感染迹象、是否有慢性疾病等。因为老年人对发热的反应可能不敏感,所以即使体温只是略高于正常范围,也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三)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体温会略有升高,一般比非孕期基础体温升高0.3℃0.5℃,所以孕妇的正常体温范围可能会相对偏高一些。如果孕妇体温在37℃左右,要考虑到这可能是孕期的正常生理现象,但也需要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咽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