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低度病变属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是子宫颈癌前病变范畴,主要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相关,还受吸烟及宫颈其他炎症性疾病等影响,多数无明显症状,靠宫颈细胞学、HPV检测及阴道镜活检诊断,CINⅠ级大部分可自然消退,采取随访观察为主,合并持续高危型HPV感染可物理治疗,不同年龄女性随访频率有别,需规范检查并依情况处理随访。
一、宫颈糜烂低度病变的定义
宫颈糜烂低度病变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一种,属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范畴。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反映了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低度病变通常指CINⅠ级,此时宫颈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病变局限于上皮的下1/3区域等相对较轻的情况。
二、相关发病因素及机制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低度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例如,HPV16、HPV18等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组中的E6、E7基因可编码蛋白,与宿主细胞的抑癌基因如p53、Rb等结合,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进而引发宫颈上皮内病变。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HPV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女性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而持续感染的风险则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如多个性伴侣、不洁性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HPV感染及持续感染从而发展为低度病变的风险。
2.其他因素: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低度病变的发生风险。有宫颈其他炎症性疾病史的女性,宫颈局部的微环境受到影响,也可能使得宫颈上皮在受到HPV等因素作用时更易发生异常病变。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多数宫颈低度病变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阴道出血)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均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通过症状来诊断宫颈低度病变。
2.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可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细胞。若TCT提示有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等异常情况,则需进一步检查。
HPV检测:联合HPV检测有助于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如果HPV检测为高危型阳性,尤其是持续阳性,结合细胞学检查结果对于评估宫颈病变风险很重要。
阴道镜检查:当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发现异常时,需进行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病变部位,选择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低度病变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等情况。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进行这些检查时,操作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青春期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时要更加轻柔谨慎,避免对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宫颈造成过度损伤;而对于更年期女性,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宫颈局部萎缩等情况,在取材等操作时需调整方法以确保获取有效的标本。
四、处理及随访建议
1.处理原则
对于CINⅠ级(低度病变),大部分可自然消退,尤其是年轻、免疫功能正常的女性。所以一般采取随访观察的策略为主。但如果存在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干预。
对于合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CINⅠ级患者,可考虑行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破坏病变的上皮组织,促进正常宫颈上皮的修复。
2.随访安排
在初次诊断为宫颈低度病变后,一般建议在3-6个月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如果连续2次复查结果均为阴性,可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如6-12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年龄较大、免疫功能较差或存在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等情况的女性,随访的频率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密切监测病变的转归情况。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随访频率调整需综合考虑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健康风险,例如年轻女性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较强,病变自然消退的可能性较大,初始随访间隔可相对短一些,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接近围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女性,要更加关注病变进展的可能性,适当增加随访中相关检查的频率。
总之,宫颈糜烂低度病变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一种较轻形式,需要通过规范的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和随访策略,同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变发生、发展及处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