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需全程个体化,急性期以挽救生命、恢复血流为核心,具体包括4.5小时内静脉溶栓(主要药物为rt-PA,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大血管闭塞患者6~24小时内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机械取栓术,需监测凝血功能)、神经保护治疗(药物证据有争议,需权衡使用);恢复期侧重功能重建及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需注意出血风险)、调脂稳定斑块治疗(他汀类药物,目标LDL-C值需根据风险分层调整)、血压与血糖管理(高血压者收缩压控制在130~14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康复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方面,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启动运动功能康复,针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认知与语言康复,同时戒烟限酒、调整饮食、进行有氧运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循序渐进康复)、合并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妊娠期女性(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避免压迫腹部)需特别注意;长期随访与并发症预防包括定期影像学复查(每6~12个月进行头颅MRI或CTA检查)、情绪与睡眠管理(筛查并干预PSD,必要时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营养支持(吞咽困难者评估营养风险,长期保证蛋白质摄入);患者及家属需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一、脑梗塞的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窗口期,主要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该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如近期手术史、出血倾向或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为禁忌。
2.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术。该技术需在发病6~24小时内(根据影像学评估)由专业团队实施,存在出血转化风险,需全程监测凝血功能。
3.神经保护治疗
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药物可能通过减少自由基损伤或稳定细胞膜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证据存在争议,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权衡使用。
二、脑梗塞的恢复期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复发。需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合并消化道溃疡或近期手术史的患者。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2.调脂稳定斑块治疗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标LDL-C值需根据患者风险分层调整(如合并糖尿病者建议<1.8mmol/L)。
3.血压与血糖管理
合并高血压者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40mmHg以下,但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同时警惕低血糖风险。
三、康复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
1.运动功能康复
早期(发病后24~48小时)启动床边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体位转移等。病情稳定后需转至康复科进行系统训练,重点改善平衡、步态及日常生活能力。
2.认知与语言康复
针对失语症患者,需进行言语训练及认知刺激疗法。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CCRT)被证实可改善执行功能及注意力。
3.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每日钠盐摄入量<5g,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蔬菜)。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需根据心肺功能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75岁)
需警惕多药联用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定期评估肝肾功能。康复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跌倒风险。
2.合并房颤患者
需长期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利伐沙班),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3.妊娠期女性
溶栓及抗凝治疗可能增加胎儿风险,需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康复训练需避免压迫腹部,监测血压及胎儿情况。
五、长期随访与并发症预防
1.定期影像学复查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头颅MRI或CTA检查,评估新发梗死或血管狭窄进展。
2.情绪与睡眠管理
脑梗塞后抑郁(PSD)发生率达30%,需筛查并干预。睡眠障碍者可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必要时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
3.营养支持
吞咽困难者需评估营养风险,必要时行胃管或胃造瘘术。长期需保证蛋白质摄入(1.0~1.2g/kg/d),避免营养不良。
脑梗塞的治疗需全程个体化,急性期以挽救生命、恢复血流为核心,恢复期侧重功能重建及二级预防。患者及家属需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