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有特定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肌强直(分“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影响运动功能等)、运动迟缓(有多种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姿势平衡障碍(中晚期出现,增加跌倒风险等);非运动症状有感觉障碍(疼痛、麻木、嗅觉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神经障碍(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
一、运动症状
1.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约4-6Hz。年龄因素会影响其表现,一般中老年人群易出现,男性与女性在震颤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有研究显示男性发病可能稍早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使震颤症状相对更明显。对于有帕金森病病史的人群,震颤会随病情进展可能波及下肢等其他部位。
2.肌强直: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呈“铅管样强直”,若伴随震颤则为“齿轮样强直”。肌强直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导致动作迟缓、姿势异常等,年龄增长会使肌强直的发生率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肌强直程度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随着病情发展,都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洗漱等动作变得困难。
3.运动迟缓:可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起床、翻身、步行、转弯等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运动迟缓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中老年患者更为明显,男性和女性在发病早期运动迟缓表现差异不大,但随病情进展,都会逐渐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久坐等会加重运动迟缓的发展。
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表现为站立时呈屈曲体姿,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步距变小,启动困难,行走时呈前冲步态,遇障碍物或紧急停步时易跌倒。姿势平衡障碍增加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骨密度等变化,跌倒后受伤风险可能相对更高,有帕金森病病史的人群更需注意环境安全以预防跌倒。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
疼痛:常见肩颈部、四肢疼痛,可能与肌肉强直、姿势异常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有所不同,一般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敏感性下降对疼痛的描述相对不典型,男性和女性在疼痛感受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
麻木: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感,可能与神经系统病变影响感觉传导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麻木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会加重麻木相关不适。
嗅觉减退: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非运动症状之一,嗅觉减退与年龄增长有一定关联,男性和女性在嗅觉减退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早期发现嗅觉减退可能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便秘:较为常见,由于胃肠道蠕动减慢等原因导致。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便秘情况,男性和女性在便秘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便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等。
排尿障碍: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随着年龄增加,泌尿系统本身的生理变化可能与帕金森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叠加,导致排尿障碍更易发生,女性由于解剖生理特点,在尿失禁等排尿障碍方面可能相对更需关注,有帕金森病病史且合并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男性排尿障碍可能更严重。
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站立时血压下降,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更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男性和女性在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缓慢变换体位以避免跌倒。
3.精神、神经障碍
抑郁: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抑郁,男性和女性在抑郁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帕金森病患者合并抑郁会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焦虑:可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年龄增长可能使焦虑症状相对更突出,男性和女性在焦虑表现上无显著性别差异,焦虑情绪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受。
认知障碍: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老年人本身认知功能随年龄有自然衰退趋势,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可能更早或更严重,男性和女性在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认知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