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跳反射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生理反射,出生后即现,35个月渐消失,单纯者无其他异常;脑瘫是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中枢性运动和姿势障碍综合征,早期出现且持续,伴多种伴随症状。医学检查中,惊跳反射神经系统检查其他反射正常,影像学无异常;脑瘫神经系统检查有异常,影像学可发现脑部病变。早产儿和有高危病史婴儿需特殊考虑,区别两者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有疑虑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诊断。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惊跳反射: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一种生理反射,又称莫罗反射。当新生儿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大声、震动等时,会出现双臂外展,双手伸直外转,然后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外界刺激容易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这种全身性的反应,一般在出生后35个月内逐渐消失。
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落后,可能伴有姿势异常,如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运动模式异常等,其发病机制与脑部的损伤部位、范围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等高危因素都可能导致脑瘫。
二、表现特点差异
(一)出现时间与持续情况
惊跳反射:出生后即可出现,随着月龄增长逐渐消失,一般在35个月时消失。如果超过6个月仍存在惊跳反射则可能是异常情况,但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脑瘫:症状多在婴儿早期出现,且会持续存在并可能进行性加重。例如,有的脑瘫患儿在23个月时仍不能抬头,或者姿势异常持续存在。
(二)伴随症状
惊跳反射:单纯的惊跳反射一般不伴有其他异常的运动功能障碍、智力发育异常等情况。当婴儿被刺激出现惊跳反射时,其他方面如眼神、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通常是正常的。
脑瘫:常伴有多种伴随症状。在运动方面,可能伴有肌肉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时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降低时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在智力方面,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认知发育落后等。在姿势方面,可能出现异常姿势,如角弓反张、剪刀步等。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多有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常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手足徐动样动作。
三、医学检查鉴别
(一)神经系统检查
惊跳反射:医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其他神经反射多为正常,运动功能评估也无异常的运动发育落后等表现。通过观察婴儿对刺激的反应以及反射消失的时间等情况来判断。
脑瘫:神经系统检查会发现多种异常。医生会评估肌张力、肌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的情况,原始反射可能存在持续不消失或异常增强等情况。还会进行运动发育里程碑评估,发现患儿的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例如在应达到的抬头、坐、爬、站、走等运动发育阶段明显延迟。
(二)影像学检查
惊跳反射:头颅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因为惊跳反射是正常的生理反射相关表现,脑部结构和发育未受到病理性损伤。
脑瘫: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异常,如早产儿脑瘫可能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萎缩等改变;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的脑瘫可能有脑实质的异常信号、脑回变平、脑室扩大等表现。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头颅CT等检查可以辅助判断脑部的病变情况。
四、特殊人群考虑
(一)早产儿
惊跳反射: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相对足月儿更不成熟,惊跳反射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晚,但一般也会在正常的时间范围内逐渐消失。如果早产儿惊跳反射持续时间过长,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
脑瘫:早产儿是脑瘫的高危人群之一。由于早产儿脑部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缺氧、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导致脑瘫。对于早产儿,需要在出生后密切监测神经发育情况,如定期进行神经运动评估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脑瘫迹象。
(二)有高危病史婴儿
惊跳反射:对于有高危病史(如窒息、黄疸过高、早产等)的婴儿,惊跳反射的表现需要结合整体情况判断。如果只是单纯的惊跳反射,不能直接判定为异常,但需要与正常婴儿的惊跳反射表现进行对比,并密切观察其他神经发育指标。
脑瘫:有高危病史的婴儿发生脑瘫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婴儿,更需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现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脑瘫。
总之,区别惊跳反射与脑瘫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对婴儿的神经发育情况有疑虑,应及时就医,由专业的儿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