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等机制相关,常见病因有吸烟、空气污染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影像学、肺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预防需避免危险因素、增强体质、定期体检。
一、肺气肿的定义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二、发病机制
1.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体内存在蛋白水解酶和抗蛋白水解酶系统,当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时,会破坏肺组织的结构。例如,吸烟等因素可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增加,而抗胰蛋白酶对其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肺泡壁弹性纤维被分解,进而引发肺气肿。
2.氧化应激:肺部长期受到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刺激,会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超过了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肺组织细胞和结构,促进肺气肿的发展。
三、常见病因
1.吸烟: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和纤毛运动,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能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组织。长期吸烟者患肺气肿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其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气道和肺组织。例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等可进入肺部,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肺气肿的发生风险增加。
3.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粉尘(如煤矿粉尘、石棉粉尘等)和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氯等),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可引起肺部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肺气肿。
4.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可损伤肺组织,诱发或加重肺气肿。儿童时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影响肺的正常发育,增加成年后发生肺气肿的可能性。
5.遗传因素:先天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α-抗胰蛋白酶水平显著降低,容易发生肺气肿,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症状,这类患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的携带情况,但在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发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感到气短,是肺气肿最突出的症状。例如,轻度肺气肿患者可能仅在快走或爬楼梯时感到气短,而重度患者可能在穿衣、说话等轻微活动时就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一般为咳嗽、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呈脓性。部分患者咳嗽不明显,以气短为主要表现。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长期呼吸困难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
2.体征
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语颤减弱。
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湿啰音。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胸部CT:比X线更准确,可清楚显示肺组织的形态和结构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肺气肿及评估其严重程度。例如,能清晰观察到肺泡的破坏情况、肺大疱的形成等。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依据,主要指标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预计值)等。FEV/FVC<70%是诊断肺气肿的敏感指标,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这是减缓肺气肿进展的最重要措施;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运动训练等,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长期家庭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每天持续吸氧15小时以上可提高生存率;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等药物。
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加强祛痰、平喘治疗等。
2.预防
避免危险因素:严格戒烟,远离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在职业环境中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面具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吸烟史、长期接触有害粉尘或气体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肺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气肿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