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运动协调障碍、肌张力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包括情绪障碍、人格改变、异常行为)、言语功能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及其他后遗症(包括头痛、癫痫发作),且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患者因自身特点在颅脑损伤后遗症影响及康复方面各有不同情况
一、认知功能障碍
(一)记忆障碍
颅脑损伤后常见记忆障碍,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受损。研究表明,约50%-70%的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问题。例如,患者可能难以记住刚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放置物品的位置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大脑海马等与记忆相关脑区的损伤有关,海马在记忆的形成和存储中起关键作用,颅脑损伤导致海马结构受损或功能紊乱,影响记忆的正常过程。
(二)注意力不集中
患者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分散。这会影响其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注意力的维持依赖于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活动,颅脑损伤破坏了这些区域之间的神经联系,导致注意力调控功能异常。
(三)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速度减慢,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可能表现为对新信息的处理速度变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减弱。这与大脑额叶等参与思维活动的脑区受损有关,额叶在思维、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颅脑损伤后额叶功能受损影响了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二、运动功能障碍
(一)肢体瘫痪
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如偏瘫、截瘫等。这是由于颅脑损伤导致控制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使得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递到肌肉,从而引起肌肉无力或完全不能运动。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会导致对侧肢体的瘫痪,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和范围。
(二)运动协调障碍
表现为平衡失调、步态异常等。患者难以保持身体平衡,走路时可能出现蹒跚、摇晃等情况。这是因为小脑等参与运动协调的脑区受损,小脑主要负责调节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颅脑损伤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三)肌张力异常
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肌肉松软,肌力减弱。其发生与损伤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控失衡有关,神经系统的损伤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正常调节机制。
三、精神行为异常
(一)情绪障碍
常见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动力等;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颅脑损伤后,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失衡可能是导致情绪障碍的重要原因,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改变影响了情绪的调节。
(二)人格改变
部分患者出现人格改变,如变得易怒、冲动、淡漠等。这与大脑额叶等与人格相关的脑区受损有关,额叶受损影响了患者的情绪控制、社交行为和人格特征的正常表现。
(三)异常行为
可能出现重复刻板行为、攻击行为等。例如,反复做同一个动作,或对他人进行攻击等。这些行为异常与颅脑损伤后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行为调控机制失调有关。
四、言语功能障碍
(一)失语症
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失语症的发生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不同类型的失语症对应不同语言中枢的损伤部位和程度。
(二)构音障碍
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这是因为控制发音的肌肉运动不协调或神经传导障碍,导致发音器官不能正常协调运动以发出准确的语音。
五、其他后遗症
(一)头痛
约30%-80%的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慢性头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头痛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颅内压改变、神经受损后神经敏感性增高、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癫痫发作
颅脑损伤后有发生癫痫的风险,一般在伤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癫痫发作是由于颅脑损伤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根据发作类型不同表现为抽搐、意识丧失等不同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颅脑损伤后遗症可能对其生长发育、认知和运动功能发展产生更严重的长期影响,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早期干预,因为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损伤后的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但同时其可塑性也较强,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对于老年患者,颅脑损伤后遗症可能会加重其原有身体机能的衰退,在康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二次损伤,同时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等因素,康复方案需要更加个体化和谨慎。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关注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康复的影响,而男性患者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康复和生活方式调整,以最大程度改善颅脑损伤后遗症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