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有一般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偏瘫、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语言功能障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吞咽功能障碍;还有特殊类型脑梗塞的特殊表现,腔隙性脑梗塞症状相对较轻,大面积脑梗塞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且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在脑梗塞表现及预后等方面有差异。
1.一般症状
头痛:部分脑梗塞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力变化或神经受刺激等。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塞,可能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头痛,其发生机制与脑血管缺血、缺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反应有关。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发生脑梗塞时头痛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更易被察觉。
头晕:头晕是脑梗塞常见症状之一,多与脑部供血不足相关。当脑内血管堵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平衡觉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等,就会出现头晕感。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血管状态较差,发生脑梗塞时头晕症状可能更频繁或程度更重。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这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导致肌肉功能异常。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脑梗塞发生时乏力症状可能会被糖尿病本身的乏力感所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2.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运动无力或完全不能运动。这是因为脑梗塞影响了支配对侧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例如,脑梗死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通常会导致右侧肢体出现偏瘫。不同年龄的患者,偏瘫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脑梗塞后通过积极治疗恢复运动功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老年人由于机体恢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恢复相对困难。
肌张力异常: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这与脑梗塞病灶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神经调控有关。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脑梗塞发生时更容易出现肌张力异常的情况,因为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脑梗塞发生风险,进而影响神经调控导致肌张力异常。
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患者一侧身体的感觉减退,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这是由于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所致。比如丘脑部位发生脑梗塞时,容易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可能会影响感觉障碍的表现和恢复,例如女性若有更年期综合征等情况,可能会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应对产生一定影响。
感觉异常:可出现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感觉神经信号传导。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脑梗塞发生时更易出现感觉异常,因为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增加感觉传导通路受损的概率。
语言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畅表达。这是由于Broca区受损,该区域是语言运动中枢。例如,大脑左半球额叶下回后部病变可导致运动性失语。年龄较大的患者,随着大脑功能的衰退,语言功能障碍恢复相对困难,而相对年轻的患者恢复可能性相对较高。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讲话,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这是因为Wernicke区受损,该区域是语言感觉中枢。脑梗塞发生在大脑左半球颞上回后部时易出现感觉性失语。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脑梗塞发生时更易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因为酒精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语言相关脑区的功能。
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吞咽反射相关的神经调控。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吞咽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脑梗塞发生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进而增加误吸、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其饮食和营养状况,建议给予软食或半流食,且进食时保持患者坐位或半卧位,减少误吸风险。
3.特殊类型脑梗塞的特殊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无力、轻度的感觉异常等,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这是因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较小,影响范围相对局限。在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微小血管病变,容易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起病急骤,症状严重,常出现明显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由于大面积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进而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年龄较大且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往往更危重,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颅内压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