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因小儿免疫系统和血脑屏障不完善易发病,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和病毒等;判断方法包括观察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结合感染、外伤、接触等病史,进行体格、实验室、影像学等医学检查;特殊人群如小婴儿症状不典型,免疫功能低下和有基础疾病的小儿病情可能更复杂;家长若发现小儿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延误可能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了解小儿脑膜炎
小儿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不同病原体导致的脑膜炎在症状、治疗和预后上有所差异。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细菌,以及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脑膜炎。
二、判断方法
1.观察症状
发热:大多数小儿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发热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呈间歇性。
头痛:小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用手拍打头部等。年龄稍大的儿童会诉说头痛,头痛程度较为剧烈,可随病情进展而加重。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无关。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
精神状态改变:小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症状,也可能表现为烦躁、易激惹、惊厥等。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抽搐发作,发作形式多样,可为全身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
颈部僵硬:检查时可发现小儿颈部抵抗,难以低头,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脑膜,导致颈部肌肉紧张。但在小婴儿中,颈部僵硬表现可能不明显。
皮肤瘀点或瘀斑:如果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皮肤可能出现瘀点或瘀斑,多见于下肢和臀部,严重时可融合成片。
2.结合病史
感染史:近期是否有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病史,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发脑膜炎。例如,小儿在感冒后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加重,要警惕脑膜炎的可能。
外伤史:头部是否有外伤,外伤可能破坏颅骨的完整性,使病原体更容易进入颅内。如小儿头部受伤后出现发热、精神改变等,需考虑脑膜炎的风险。
接触史:是否接触过患有脑膜炎或其他传染病的患者,某些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进行医学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小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除了检查颈部僵硬等脑膜刺激征外,还会检查小儿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肢体运动等,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培养可查找血液中的病原体,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意义。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小儿脑膜炎的关键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生化指标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常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多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一般正常。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脑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肿瘤、脑出血等。对于怀疑有并发症的小儿,如硬膜下积液、脑脓肿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婴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更加关注婴儿的日常表现,如吃奶情况、睡眠质量、哭声等。婴儿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嗜睡、尖叫、囟门饱满等。在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时,需要更加谨慎操作,避免损伤婴儿的脊髓和神经。
2.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小儿,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引发脑膜炎,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这类小儿在出现轻微发热、精神不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预防其他感染的发生。
3.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疾病的小儿,脑膜炎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症状,或者影响原有疾病的治疗。在判断和治疗小儿脑膜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四、及时就医
如果家长发现小儿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应及时带小儿前往医院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小儿脑膜炎的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智力障碍、听力丧失、癫痫等,甚至危及生命。在就医过程中,家长要详细向医生描述小儿的症状、病史和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