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肩膀紫癜是以肩膀部位出现压之不褪色紫癜样皮疹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因有血管性因素(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因素(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如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临床表现为肩膀有大小不等瘀点瘀斑及伴随基础病因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治疗分针对病因(如过敏性紫癜避过敏原抗感染等)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关注伴随症状用药谨慎,成人重视基础病排查,有基础病者需兼顾基础病治疗。
一、定义
皮肤肩膀紫癜是指以肩膀部位出现紫癜样皮疹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征象,紫癜是由于红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到皮肤、黏膜下形成的出血性斑疹,压之不褪色。
二、常见病因
(一)血管性因素
1.过敏性紫癜: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常见过敏原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如鱼虾、蛋类)、药物(如青霉素)等,可引起肩膀部位出现紫癜。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血管壁结构异常,导致皮肤和黏膜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弥漫性扩张,易发生出血形成紫癜,肩膀部位可受累。
(二)血小板因素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自身免疫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皮肤易出现瘀点、瘀斑,肩膀部位可累及;另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可出现紫癜表现,多与微血管病性溶血等相关。
2.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等遗传性疾病,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尿毒症等引起的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可导致皮肤出血形成紫癜,累及肩膀部位。
(三)凝血因子异常
1.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等,因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包括肩膀部位的紫癜。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吸收不良等情况)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均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紫癜。
三、临床表现
肩膀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初期颜色可呈红色或紫红色,随着时间推移可逐渐变为黄褐色、黄绿色等。一般无明显瘙痒或疼痛,但部分患者可能因基础病因存在伴随相应症状,如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有无感染史、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出血性疾病史等,了解紫癜出现的时间、发展变化情况及伴随症状。
(二)体格检查
除检查肩膀部位紫癜外,需全面检查其他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检查肝脾淋巴结等情况,评估全身状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血小板数量、形态等,协助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等情况。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评估凝血因子功能及凝血机制是否异常。
3.过敏原检测:对于怀疑过敏性紫癜的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筛查,如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斑贴试验等。
4.血管通透性相关检查:如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辅助判断血管因素导致紫癜的可能性。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过敏性紫癜: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如为感染引起,需积极抗感染治疗,可使用维生素C、芦丁等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采用血浆置换等治疗。
3.凝血因子异常:血友病患者需补充凝血因子Ⅷ或Ⅸ;维生素K缺乏者补充维生素K等。
(二)对症支持
对于皮肤紫癜,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发生皮肤肩膀紫癜时,需尤其关注是否为过敏性紫癜等情况,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原接触及感染等因素更易诱发。要注意观察儿童有无其他系统伴随症状,如腹痛、关节痛、血尿等,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二)成人
成人发生皮肤肩膀紫癜时,需重视基础疾病的排查,如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要注意自身生活方式对紫癜的影响,如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等,同时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皮肤肩膀紫癜,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紫癜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治疗紫癜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控制或与基础疾病用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