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其出血由局部血管因素(息肉内血管多且VEGF表达增高等)和激素影响(雌激素过高致息肉形成及出血风险)致,临床表现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出血及伴随下腹痛、贫血等,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治疗分保守观察和手术,不同人群(育龄期、绝经后)治疗需考虑不同因素,如育龄期要考虑对生育影响,绝经后要防恶性病变。
一、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定义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单个或多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子宫内膜息肉出血是指因子宫内膜息肉的存在而引起的阴道异常出血情况,是子宫内膜息肉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二、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可能机制
(一)局部血管因素
子宫内膜息肉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其血管分布特点可能导致出血。研究发现,息肉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VEGF能促进血管生成,使得息肉内血管数量增多、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例如,相关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提示VEGF在息肉血管生成及出血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二)激素影响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有增殖作用,而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密切相关。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同时,雌激素也会影响息肉局部的血管状态等。当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时,如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变化,息肉组织对激素的反应异常,容易发生出血。比如,在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的时期,息肉组织增生明显,血管更加丰富,出血风险增加。
三、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临床表现
(一)阴道出血表现
1.不规则阴道流血:可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即两次月经之间出现阴道流血,量可多可少;也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可能基本正常,但经期明显延长,经量较以往增多。例如,有些患者原本月经周期为28-30天,经期3-7天,患病后经期可延长至10天以上,经量明显多于以往。
2.绝经后阴道出血:对于绝经后的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需要高度警惕的情况,因为绝经后女性本不应有阴道出血,而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其出血可能为少量点滴状出血。
(二)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下腹部隐痛等不适,这是由于息肉刺激子宫收缩等原因引起。另外,子宫内膜息肉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尤其是长期慢性出血的患者,贫血症状可能较为明显。
四、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通过妇科双合诊等检查,可初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但单纯妇科检查往往难以直接确诊子宫内膜息肉,不过可以发现一些可能提示存在病变的体征。
(二)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情况,能发现是否存在息肉。超声下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子宫腔内的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有的息肉可带有蒂部。例如,经阴道超声可以发现直径3mm以上的子宫内膜息肉,其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
(三)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观察到宫腔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可以在宫腔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例如,通过宫腔镜可以准确发现直径1mm左右的微小息肉,并能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精准取材。
五、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治疗及相关考虑因素
(一)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尤其是绝经前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可考虑保守观察,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等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因为部分小的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2.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如出现明显出血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患者,需要根据妊娠情况及出血严重程度等综合评估,若出血严重可能需要在适当的孕周进行手术处理;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等。
(二)不同人群的考虑
1.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若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出血,需要考虑对生育的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增加流产风险等。所以对于有生育计划的育龄期女性,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出血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尽量采用对宫腔干扰小的手术方式等。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出血,要高度重视恶性病变的可能,因为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在诊断和治疗上要更加积极准确,通过宫腔镜检查及活检等明确息肉性质,及时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