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有差异,易感因素包括年龄和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年龄段差异,诊断依靠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防治基础疾病、接种疫苗等预防。
一、化脓性脑膜炎的定义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
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有所差异。新生儿及小于2个月婴儿主要病原体是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2个月12岁儿童常见病原体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成人则多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及葡萄球菌等引起。这些细菌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到达脑膜引发炎症。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再到达脑膜;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细菌侵入人体后,若机体免疫力下降,就可能侵入脑膜导致化脓性脑膜炎。
2.易感因素
年龄因素: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婴幼儿时期脑膜屏障功能也相对较弱,且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比成人更易患化脓性脑膜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成为易感人群。
基础疾病:患有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容易蔓延至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此外,颅脑外伤、neurosurgery(神经外科手术)等情况破坏了脑膜的完整性,也会增加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同时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吐奶、尖叫等。例如,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时,往往症状不典型,仅有体温不升、拒奶、精神差等表现。
颅内压增高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头痛、呕吐,婴儿还可出现前囟饱满、张力增高、颅缝增宽等。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脑疝,出现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危急表现。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这是脑膜受炎症刺激的典型表现,但在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患者中,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因为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炎症反应相对不典型。
2.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新生儿:症状不典型,除了上述一般症状不典型外,还可能出现黄疸、呼吸不规则等表现,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感染容易扩散。
婴幼儿:前囟未闭,对颅内压增高有一定缓冲作用,所以颅内压增高表现相对新生儿更不典型,而发热、呕吐、烦躁等症状相对突出。
儿童:症状相对接近成人,有明显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四、诊断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是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这对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非常重要。例如,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若发现肺炎链球菌,则可针对性选用对肺炎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在病程中可用于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脑积水、脑脓肿等。在疾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现脑膜强化、脑室扩大等表现;MRI对早期脑膜炎的诊断及并发症的发现比CT更敏感,例如能更早发现脑膜的细微炎症改变及早期的脑实质损害等情况。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例如,对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对于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且需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以保证脑脊液中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有高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控制体温。同时,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等。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预后与病原菌、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合理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积水、肢体瘫痪等。新生儿及婴幼儿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2.预防
积极防治易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基础疾病,如及时治疗中耳炎、乳突炎等。对于儿童,可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以预防相应病原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有颅脑外伤等情况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和护理,防止病原体侵入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