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测量有口腔、腋下、直肠三种部位及相应方法,测量前要检查体温计并准备测量部位,测量中要保证时间和正确放置体温计,测量后要清洁体温计并记录,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测量有各自特点及特殊情况应对,需根据不同情况规范测量体温及处理异常。
一、体温测量的部位及方法
(一)口腔测温法
1.适用人群及操作要点:适用于神志清楚且能配合的成人。操作时先将消毒后的体温计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让患者紧闭口唇,避免用牙咬,测量时间为3-5分钟。正常口腔温度范围一般在36.3-37.2℃之间,其意义在于口腔是人体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温度反映部位,但对于儿童、神志不清或躁动患者不适用,因为儿童可能咬碎体温计,躁动患者会影响测量准确性。
(二)腋下测温法
1.适用人群及操作要点:是最常用且相对安全的方法,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操作时需先将腋窝汗液擦干,把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让患者夹紧上臂,测量时间约5-10分钟。正常腋下温度范围通常为36.0-37.0℃,该部位测量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在室温适宜时测量较准确,对于新生儿或皮肤有破损者也可采用,但要注意避免因环境过冷或过热影响测量结果。
(三)直肠测温法
1.适用人群及操作要点:适用于婴幼儿、昏迷或其他不能配合口腔测温的患者。操作时需先将体温计润滑,然后轻轻插入肛门约3-4厘米,测量时间约3分钟。正常直肠温度范围一般比口腔温度高0.3-0.5℃,即36.5-37.7℃之间,此部位测量能更准确反映体核温度,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对于腹泻患者不适合,因为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且易导致感染等风险。
二、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一)测量前的准备
1.体温计检查:使用前要检查体温计的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若发现体温计破损或水银柱异常则不能使用。例如可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然后观察水银柱是否能正常下降等情况来进行检查。
2.测量部位准备:如腋下测温要擦干汗液;口腔测温前不要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饮品,以免影响测量结果。对于儿童,在测量前要安抚好,避免其因紧张等导致测量不准确。
(二)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1.保证测量时间:不同部位测量都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口腔和直肠测量时间相对固定,腋下测量要等待足够时长,以确保体温计准确反映体温情况。比如腋下测量不足时间可能导致体温测量偏低,不能真实反映身体实际体温状况。
2.正确放置体温计:按照不同部位的要求正确放置体温计,如口腔测温时体温计要放在舌下合适位置,直肠测温时插入深度要合适等,确保体温计能准确感知体温。
(三)测量后的处理
1.体温计清洁:使用后的体温计要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专用的体温计消毒液浸泡等方式,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儿童使用的体温计更要严格消毒,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避免因体温计携带病菌而导致感染。
2.记录体温:要及时准确记录测量的体温值、测量部位、测量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观察体温变化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或正在进行治疗的患者,体温记录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变化等。
三、不同人群体温测量的特殊情况
(一)儿童
1.测量特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在测量体温时要更加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准确。例如婴幼儿腋下测温时要确保体温计夹紧,因为婴幼儿不太能配合长时间夹紧上臂,可适当辅助固定。同时,儿童直肠测温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损伤直肠,且要选择合适长度的体温计,按照规范操作进行。
2.特殊情况应对:如果儿童体温测量后发现异常,要结合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综合判断。比如儿童体温稍高但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可适当调整环境后再次测量;若儿童体温异常且伴有精神萎靡、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1.测量特点: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体温可能相对偏低或不稳定。在测量体温时要注意测量环境的适宜性,避免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测量。例如测量腋下体温时要保证腋窝处于温暖环境中,再进行测量。同时,老年人皮肤可能较松弛,腋下测温时要确保体温计与皮肤充分接触。
2.特殊情况应对:老年人若体温异常,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比如老年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体温变化可能反映病情的复杂变化,要结合其他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综合评估,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三)孕妇
1.测量特点:孕妇在孕期体温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一般比非孕期稍高,但通常不超过37.5℃。测量体温时要按照正常的测量方法进行,同时要注意自身的感受和其他伴随症状。例如测量腋下体温时要正确操作,若发现体温异常升高且伴有其他不适,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感染等情况。
2.特殊情况应对:孕妇体温异常时要特别谨慎,因为涉及到胎儿的健康。要及时就医,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的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体温异常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