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是常见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接触传染性,由金葡菌等引起,儿童更易发病,可依临床表现诊断,需从个人卫生等方面预防,治疗分局部和全身,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
一、黄水疮的定义
黄水疮又称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二、病因与病原体
1.病原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也可由两者混合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等,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导致皮肤发生化脓性炎症。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则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
2.易感因素:皮肤卫生状况差是重要的易感因素,比如儿童若不注意经常洗手、洗澡,皮肤污垢较多,就容易感染。此外,皮肤有外伤时,如轻微的擦伤、抓伤等,若未及时清洁和处理,也为病原体侵入提供了途径。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如夏季,皮肤出汗多,皮肤表面的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和繁殖,此时黄水疮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寻常型脓疱疮: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部等暴露部位。初起为红色斑点或丘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很快变为脓疱,疱壁薄,易破溃,破溃后露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痂皮逐渐增厚、结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大疱性脓疱疮: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起初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直径可达1-2厘米,疱液开始清亮,后变浑浊,疱壁较薄,周围炎症反应不明显。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面,然后干燥结痂,痂壳较薄,易脱落。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好动,容易发生皮肤外伤和接触污染物品,所以儿童患黄水疮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症状也可能相对更明显。比如儿童可能因搔抓等导致脓疱迅速扩散,累及更多皮肤部位。
成人:成人如果皮肤有破损且卫生状况不佳,也可能患病,但相对儿童来说发病率较低。成人患病后,症状可能相对儿童稍轻一些,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四、诊断方法
1.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典型症状,如脓疱、蜜黄色痂皮等,结合发病部位、季节等因素,一般可以初步诊断为黄水疮。
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脓液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病原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例如,通过细菌培养确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看该菌株对哪种抗生素敏感,以便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服。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每天用温水洗澡,选择宽松、舒适、棉质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出现皮肤搔抓情况,家长要注意看护,及时修剪儿童指甲,避免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而引发感染。
2.环境方面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勤换床单被褥。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可使用空调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创造相对干燥、凉爽的环境,减少病原体滋生。
避免与黄水疮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物品。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黄水疮的,要注意对患者的物品进行隔离消毒处理,比如患者使用过的毛巾、衣物等要用开水烫洗、阳光暴晒进行消毒。
六、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为主
对于脓疱未破溃的情况,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起到收敛、保护皮肤的作用。如果脓疱较大,可先用消毒针穿刺脓疱,吸去脓液后再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处理。
对于脓疱破溃、有糜烂面的情况,可先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清洁创面,然后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2.全身治疗
当病情较重,如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例如,如果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尽量选择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皮肤造成损伤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药并就医。而且儿童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患黄水疮后病情可能相对复杂,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更换衣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