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内菌群失调)、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有创操作消毒不严致感染)、下生殖道感染蔓延(阴道炎、宫颈炎蔓延至盆腔)、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蔓延至盆腔)以及其他因素(不洁性行为、经期卫生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增加感染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
淋病奈瑟菌:是引起盆腔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年龄在15-24岁的女性,由于该年龄段性活动相对频繁,感染风险增加。淋病奈瑟菌可侵犯宫颈管、子宫内膜、输卵管等部位,引发炎症。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盆腔炎患者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它会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沙眼衣原体:也是重要的性传播病原体,同样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在宫颈等部位定植,然后上行感染至盆腔脏器。其感染机制与引起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长期的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能逐渐破坏盆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
2.内源性病原体
阴道内的菌群:如厌氧菌、需氧菌等。正常情况下,阴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阴道内的菌群失调,一些条件致病菌就可能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阴道内的菌群更容易侵入盆腔;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内源性病原体感染引发盆腔炎。
二、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刮宫术
如人工流产刮宫术、诊断性刮宫等。在进行这些手术时,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者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容易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进而引起盆腔感染。例如,人工流产刮宫术时,宫腔内的创面为病原体的侵入提供了途径,若手术环境不达标,病原体可通过手术器械等进入盆腔,引发盆腔炎。这种情况在有过宫腔手术史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多次进行宫腔手术的女性,感染风险更高。
2.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
这些操作也属于宫腔内的有创操作,同样存在感染的可能。在操作过程中,若消毒不彻底,病原体可沿操作器械进入盆腔,引起炎症反应。例如,输卵管通液术是通过导管向宫腔及输卵管注入液体,以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若操作时消毒不严,就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盆腔,引发盆腔炎。
三、下生殖道感染蔓延
1.阴道炎蔓延
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当患有阴道炎时,阴道内的炎症可通过宫颈口蔓延至宫腔,进而波及盆腔。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时,阴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炎症可向上扩散,引起子宫内膜炎,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进一步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盆腔脏器,导致盆腔炎。这种情况在阴道炎反复发作的女性中较为常见,由于炎症的持续存在和蔓延,增加了盆腔炎的发生几率。
2.宫颈炎蔓延
宫颈是连接阴道和宫腔的通道,宫颈炎时,宫颈部位的炎症可向上蔓延至宫腔和盆腔。例如,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宫颈炎,炎症可通过宫颈管黏膜上行感染,累及子宫内膜、输卵管等盆腔组织,引发盆腔炎。宫颈炎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就有可能向盆腔扩散,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阑尾炎
阑尾与盆腔器官相邻,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症。例如,急性阑尾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扩散到盆腔,累及右侧的输卵管、卵巢等器官,导致盆腔炎。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阑尾位置与盆腔相对较近,阑尾炎更容易波及盆腔引发炎症。
2.腹膜炎
如盆腔腹膜炎附近的其他部位发生腹膜炎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例如,胃肠道的炎症波及腹膜后,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影响盆腔组织,引发盆腔炎。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会导致盆腔的炎症反应。
五、其他因素
1.性行为因素
不洁性行为是盆腔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多个性伴侣、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都可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例如,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增加,感染盆腔炎的几率也相应升高。另外,性生活过早的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局部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盆腔炎。
2.经期卫生不良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如使用不洁的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就容易使病原体侵入盆腔引起炎症。例如,经期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卫生巾,或者在月经期间进行性生活,都可能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进而引发盆腔炎。
3.机体抵抗力下降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例如,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盆腔炎的风险较高;长期过度劳累的女性,身体处于疲惫状态,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引发盆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