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后遗症指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的半身不遂等症状,与损伤神经功能区域相关,有运动、语言、认知、吞咽等常见后遗症及相应机制,康复治疗有康复训练(分运动、语言、认知、吞咽功能康复)和辅助治疗手段(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康复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后遗症及相关机制
运动功能障碍:约有半数以上脑中风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常见偏瘫。这是因为脑中风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传导束受损,使得对侧肢体的运动调控出现问题。例如,缺血性脑中风时,血管堵塞造成相应脑区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受损,影响了运动神经信号的传导,从而导致肌肉无力、活动受限等。
语言功能障碍: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等。失语症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引起,如布洛卡区受损可导致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无法流畅表达;构音障碍则是因为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导致发音器官协调运动障碍。脑中风时,血管病变影响语言中枢区域的血液供应,致使语言相关神经功能受损。
认知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脑中风损伤了与认知相关的脑区,如海马区等,影响了大脑的记忆、信息处理等功能。研究表明,脑中风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参与了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
吞咽功能障碍:约有30%-50%的脑中风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这是因为脑干吞咽中枢或其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吞咽相关肌肉协调运动失常。吞咽功能障碍可引起误吸、营养不良等问题,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康复治疗与干预措施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康复:早期可进行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如偏瘫患者进行患肢的屈伸、抬举等训练,逐渐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运动康复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要适当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训练强度不宜过大,要注重安全性。
语言功能康复:对于语言障碍患者,可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和书写训练等。如让患者从简单的发音开始练习,逐步过渡到词语、句子的表达。针对不同类型的语言障碍患者,训练方法有所不同,对于失语症患者可能更侧重于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针对性训练。
认知康复:认知训练可采用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等方法。例如通过让患者进行数字记忆、图形识别等游戏来训练记忆力;通过完成拼图、排序等任务来训练执行功能。认知康复需要长期坚持,并且要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逐步调整训练内容和难度。
吞咽功能康复:吞咽康复包括吞咽肌群的训练、吞咽姿势调整等。如进行吞咽相关肌肉的电刺激训练,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吞咽姿势,如头稍向前倾、双侧颈部压迫等,以改善吞咽功能。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进食情况,防止误吸发生。
辅助治疗手段
物理治疗:可采用经颅磁刺激、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神经功能;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等作用,对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一定辅助作用。不同物理治疗方法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例如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进行辨证取穴。
药物辅助:目前有一些药物可辅助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如神经营养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主要是起到辅助改善神经功能等作用,不能替代康复训练等主要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康复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康复要避免心率过度增快等情况。
儿童脑中风后遗症(虽相对少见,但需关注):儿童脑中风原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儿童脑中风后遗症康复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康复训练强度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和身体耐受情况调整。儿童的神经可塑性相对较强,但康复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关怀,因为儿童可能因身体残疾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
女性患者:女性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康复的可能影响。同时,女性可能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承担更多责任,康复过程中要考虑其心理压力等因素,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康复过程。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基础疾病的波动可能影响康复效果,甚至导致脑中风复发等情况。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加重脑血管的损伤,不利于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