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血管(长期高血压致小动脉病变闭塞)和血液(成分改变促血栓形成)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老年及有基础病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头颅CT和MRI;预防要控制基础病(控血压、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和康复治疗。
一、定义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常见的受累血管有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基底动脉旁中线支等深穿支动脉。这些小动脉一旦闭塞,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就会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形成腔隙灶。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内皮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参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如高脂血症时,血脂升高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有利于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增加了小血管闭塞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多无明显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常见的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下肢重(足踝部明显);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无力或头晕,容易误认为是衰老引起的正常现象而未及时就医。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就存在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较高,且病情可能更容易反复。在临床表现上,可能在原有基础疾病的症状基础上叠加腔隙性脑梗塞相关症状,如高血压患者可能在血压控制不佳时,腔隙性脑梗塞症状加重。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常用方法之一。发病24-48小时后,CT检查可发现脑内深穿支动脉供血区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毫米。但对于较小的腔隙灶,尤其是发病早期,可能显示不清晰。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更早发现病灶。在发病数小时内,MRI即可显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对于后颅窝的腔隙性脑梗塞,MRI更具优势,因为后颅窝的病变在CT上容易受到骨伪影的干扰。
五、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降糖药物治疗来实现。饮食上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运动要适量且坚持,降糖药物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血脂,控制体重,减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有呼吸困难、缺氧等情况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