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具有多方面特点,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意识障碍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突出、有眼球运动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影像学上CT可见脑室内高密度影,MRI在不同时期有相应表现;病因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及其他少见病因;预后与出血量、发病至治疗时间、基础疾病相关,出血量少、治疗及时、基础健康状况好的预后相对较好,反之则差。
一、临床表现特点
1.起病急骤:多数患者起病突然,常因血压骤升等原因导致脑室出血,发病后迅速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陷入昏迷。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的脑室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6小时内出现意识障碍。
2.意识障碍明显:由于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部位,出血后血液刺激脑室系统及周围脑组织,容易引起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意识障碍发生率高。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深度昏迷。在一些临床病例观察中发现,重症脑室出血患者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
3.颅内压增高表现突出:脑室出血后,血液积聚在脑室内,可迅速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患者头痛剧烈,呈持续性,伴有频繁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查体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研究表明,脑室出血患者颅内压可在短时间内升高至较高水平,如部分患者颅内压可超过300mmHO。
4.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眼球活动异常,如双眼向病灶侧凝视、眼球浮动等。这是因为脑室周围的神经结构受到出血的影响,眼球运动相关的神经核团或传导束受损所致。例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等受累时可出现相应的眼球运动异常表现。
5.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刺激脑膜可引起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这是脑室出血较常见的脑膜刺激相关表现。
二、影像学特点
1.CT表现:头颅CT是诊断脑室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可见脑室内高密度影。根据脑室出血的范围可分为部分脑室出血和全脑室出血等不同类型。部分脑室出血时,可见一侧或双侧脑室局部高密度影;全脑室出血时,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均充满高密度血液影。而且,通过CT还可观察出血周围脑组织有无水肿等情况。
2.MRI表现:在发病早期,MRI对脑室出血的诊断可能不如CT敏感,但在出血后期,MRI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出血周围的脑组织改变等情况。急性期脑室出血在MRI上T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加权像呈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加权像和T加权像均可呈高信号,同时可观察到脑室周围脑组织的水肿、胶质增生等情况。
三、病因特点
1.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高血压是脑室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液可破入脑室系统。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脑室出血的风险更高。
2.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畸形处的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可流入脑室。这种情况在中青年患者中相对多见,部分患者可能有既往头痛等血管性头痛的病史,但也有很多患者首次发病即为脑室出血。
3.动脉瘤破裂:脑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可流入脑室。多见于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如Willis环及其分支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患者多有突发的剧烈头痛等表现。
4.其他少见病因:如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脑淀粉样血管病、脑肿瘤卒中(肿瘤内部出血破入脑室)等。血液病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脑室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血管壁淀粉样物质沉积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脑肿瘤卒中则是肿瘤生长过程中内部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脑室。
四、预后特点
1.预后与出血量相关:出血量少的脑室出血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恢复良好,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而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尤其是全脑室出血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有研究统计,全脑室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即使存活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长期昏迷、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
2.与发病至治疗时间相关:发病后尽快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因为脑室出血后,脑组织受到的损伤在早期如果能及时通过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措施,可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从而改善预后。而就诊及治疗延迟的患者,脑组织受损严重,预后不佳。
3.与基础疾病相关: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情况也影响预后。例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脑室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进一步影响预后;而基础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好,预后相对更优。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脑室出血后的恢复能力较差,预后往往比中青年患者差。女性患者在脑室出血后的预后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可能在术后康复过程中面临一些特殊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但从疾病本身的预后主要还是与出血量、治疗时机等因素相关,但在护理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女性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更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