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病症,发病与血管、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可通过头颅CT、MRI诊断,需针对高危因素预防,如控制血压血糖、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灶直径一般在2-15毫米。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易形成微血栓,进而引发腔隙性梗塞。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高血压会持续损伤脑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血流缓慢,也容易导致微小动脉闭塞。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也是老年人群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年龄越大,血管老化、硬化的程度往往越重,发生血管闭塞的几率也就越高。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群,其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
酗酒: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正常状态。长期酗酒者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可能性较大,酒精会干扰脂肪代谢,使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血管的通畅性。
病史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脂肪代谢紊乱,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数倍。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等,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反应不如年轻人敏感,而且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会掩盖腔隙性脑梗塞的典型症状。
中青年人群:中青年患者如果有上述高危因素,发病时可能相对症状较明显,如突然出现较明显的肢体麻木、短暂的言语不利等,但相对老年患者来说,总体症状可能相对较轻,这与中青年血管弹性相对较好等因素有关,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性别差异相关表现:一般来说,在发病率上,男性和女性可能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在一些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在动脉硬化等方面的发展与男性有所不同,但在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具体临床表现上,性别差异不是非常突出的判断依据。
四、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脑内直径在2毫米以上的腔隙性病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影。但对于较小的病灶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不过对于初步筛查有重要意义。在老年患者中,头颅CT可以快速明确是否存在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通过观察脑部低密度灶的位置、数量等情况来辅助诊断。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尤其是在早期病灶,能够更早发现微小的缺血灶。MRI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清晰显示脑内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价值,在怀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且CT不能明确时,通常会首选头颅MRI检查。
五、预防及注意事项
针对高危因素的预防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得更低。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管理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对血管造成损伤。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患者应尽量戒烟,饮酒者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引发脑梗塞。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脑部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家人要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老人有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异常表现,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预防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时,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更为持续和严重。同时,要注意足部等部位的护理,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因为糖尿病相关的血管病变可能会同时影响多个部位的血管。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除了规范降压治疗外,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骤升。在天气变化较大时,要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刺激也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