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致局部脑供血中断,发病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缓,CT24-48小时见低密度灶、MRI早期可显病灶,治疗有溶栓等;脑梗包括多种类型,脑栓塞起病急骤、病情重,血流动力学型与血压波动相关,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治疗因类型而异,预防均需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预防上有不同特点,特殊人群需谨慎对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等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局部脑供血动脉血流中断,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凝血因子增多等)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过低等)相关。例如,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为脑血栓的发生埋下隐患。
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更为多样,除了脑血栓形成这种主要类型外,还包括脑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堵塞血管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栓子来源常见于心源性,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形成的血栓脱落等)、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多是由于血压急剧波动,如突然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而引发)等。
二、临床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等,具体症状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比如梗死部位在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可能出现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自己能表达,但听不懂别人说话)等。
脑梗:脑栓塞起病更急骤,多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且病情往往较重,因为栓子堵塞血管后,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迅速。除了有与脑血栓类似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外,若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脏病史相关表现,如心房颤动患者可能有心悸等症状。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则与血压波动相关,发病前可能有血压不稳定的情况,发病时症状根据梗死区域不同而有差异。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血栓: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早期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清晰显示梗死部位、范围等情况,可见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脑梗:脑栓塞在CT上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或发病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能较早发现病灶。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类型脑梗在CT和MRI上的表现有一定共性,但结合病史中血压波动等情况可辅助鉴别。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6-8小时内部分患者可考虑动脉溶栓等)可根据情况进行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还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也是重要措施。对于大血管闭塞等情况,还可能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
脑梗:脑栓塞的治疗除了上述类似的溶栓、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外,需要针对栓子来源进行处理,如对于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栓塞,但抗凝治疗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则需要积极调整血压,维持脑灌注。
五、预防措施
脑血栓: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更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达标;高脂血症患者需调节血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脑梗:脑栓塞的预防主要是针对栓子来源,如积极治疗心房颤动等心脏病,使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律得到控制(如转为窦性心律)或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对于有其他栓子来源的情况,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等,预防措施与脑血栓类似,也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的预防重点在于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规律监测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控制血压,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等可能导致血压骤降的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血栓和脑梗的发生、发展及预防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脑血栓和脑梗;男性和女性在某些危险因素的发生上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增加;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脑血栓和脑梗的风险明显高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是脑血栓和脑梗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和预防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