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因血液供应缺乏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综合征,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可发病,有不同症状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血管检查诊断,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急性期有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等治疗,恢复期需康复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脑梗塞的定义与基本情况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心源性栓塞也是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发脑梗塞。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二、脑梗塞的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
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持物不稳、行走困难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口角歪斜,表现为流口水、说话不清等。
患者可能有头痛、头晕症状,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视力障碍也是常见表现,如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
2.不同部位脑梗塞的特殊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伴有失语。
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三、脑梗塞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是早期筛查脑梗塞的常用方法,能快速鉴别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发病数小时内,就可发现脑干、小脑的微小梗死灶,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范围和部位。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特殊情况下选择。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辅助诊断脑梗塞及评估病情。
四、脑梗塞的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如[常见降压药名称1]、[常见降压药名称2]等,并定期监测血压来实现。
糖尿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常见降糖药名称3]、[常见降糖药名称4]或注射胰岛素等,使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
高脂血症:需调节血脂,通过低脂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如[常见降脂药名称5]、[常见降脂药名称6]等,将血脂指标控制在理想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2.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脑梗塞发病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血脂等,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五、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超早期溶栓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但需要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改善脑血液循环。
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保护神经细胞。
2.恢复期治疗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能力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
六、特殊人群脑梗塞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减退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康复治疗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内容,避免过度疲劳。
2.儿童患者
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儿童脑梗塞的病因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在诊断时要仔细排查病因,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的安全性,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进行,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以促进儿童功能的恢复。
3.女性患者
女性在孕期和产褥期发生脑梗塞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定期进行产检。产褥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女性患者在选择避孕方式时要考虑药物对脑血管的影响,必要时可选择非药物避孕方式。在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女性可能面临家庭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压力,心理支持对康复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