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病因包括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肺功能检查等;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用支气管舒张剂等,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等并相应治疗;预防需戒烟、减少粉尘化学物质暴露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病因
1.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吸烟者慢阻肺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显著增高,吸烟数量越多,患病率越高。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产生与吸烟类似的慢阻肺。
3.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均可能参与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
4.感染因素: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慢阻肺的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也有部分患者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和胸闷:不是慢阻肺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有喘息;胸部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等容性收缩有关。
全身性症状: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在较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合并感染时可咳血痰或咯血。
2.体征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
视诊及触诊: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触觉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三、诊断
1.肺功能检查:确定持续气流受限是慢阻肺诊断的必备条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70%可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
2.胸部X线检查:慢阻肺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变化,以后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X线胸片改变对慢阻肺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3.胸部CT检查:CT检查不应作为慢阻肺的常规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预计肺大疱切除或外科减容手术等的效果有一定价值。
4.血气检查:当FEV<40%预计值时或具有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的慢阻肺患者均应做血气检查。血气异常首先表现为轻、中度低氧血症。随疾病进展,低氧血症加重,并可出现高碳酸血症。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主要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抗胆碱能药(如异丙托溴铵等)和茶碱类(如氨茶碱等)。
糖皮质激素:对高风险患者(FEV占预计值<50%)、反复加重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
祛痰药:对痰不易咳出者可选用祛痰药,如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
急性加重期治疗
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与稳定期相同,严重者可雾化吸入治疗。
低流量吸氧:发生低氧血症者可鼻导管吸氧,或通过文丘里(Venturi)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时,吸入的氧浓度与给氧流量有关,估算公式为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一般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1-2L/min,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抗生素:当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咳嗽伴痰量增加、有脓性痰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结合当地常见致病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尽早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糖皮质激素:对需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口服泼尼松龙,也可静脉给予甲泼尼龙。
2.预防
戒烟: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益于防止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粉尘的人群如煤矿、金属矿、棉纺织业、化工行业及某些机械加工等工作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燃烧生物燃料,如烧柴做饭、在室内生炉火取暖、被动吸烟等。
积极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开展疫苗接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抗氧化剂等综合措施应考虑在高危人群中应用。
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慢阻肺的风险。
定期健康检查:对于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慢阻肺并及时干预。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慢阻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应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的骨质疏松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康复锻炼的指导,如呼吸训练等,帮助改善呼吸功能。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慢阻肺的发生有关,所以要注重儿童期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以降低成年后患慢阻肺的风险。
3.女性:女性在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方面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同时女性的生理特点可能对慢阻肺的病情发展有一定影响,在预防和治疗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情况,如孕期用药禁忌等,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慢阻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某些治疗慢阻肺的药物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相互影响,同时在氧疗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的情况,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