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微梗死形成,发病与高血压等多种因素相关,中老年人多见,有相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通过CT、MRI、脑血管检查等进行,诊断需综合病史、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聚集等,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有关,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微动脉瘤形成,当血压波动时,病变血管易闭塞导致腔隙性梗死;另外,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导致的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一般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发病几率,有相关基础病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二、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2.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如单侧或双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严重程度较轻时可能仅感觉肢体力量较对侧稍弱,在持物、行走等活动时有所体现。
感觉障碍:出现肢体麻木,可表现为手部、足部或肢体其他部位的麻木感,感觉减退等,如对痛觉、温度觉的感知较正常减弱。
言语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时发音不太清晰,严重时可能有轻度的失语表现,如表达不流畅等,但相对较轻。
认知功能改变:对于年龄较大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轻度下降,对近期发生的事情稍易遗忘等,但一般不严重。
三、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检查
1.头颅CT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双侧脑深部的点状或小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直径一般在2-15mm之间,通过CT可以初步发现腔隙性梗死的病灶位置、数量等情况。
2.头颅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病灶,MRI可发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数量、大小及部位等,对于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3.脑血管检查
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检测颈部血管的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程度等,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整体情况,因为颈部血管是脑供血的重要来源,若颈部血管存在病变,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头颅MRA或DSA:MRA是无创的脑血管成像检查,DSA是有创的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脑内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等情况,对于查找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有重要意义,比如是否存在脑内小动脉的狭窄、闭塞等病变。
四、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临床表现(如上述的各种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头颅CT或MRI发现双侧脑深部的腔隙性病灶)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出现轻度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头颅MRI显示双侧脑内有多个小的异常信号病灶,即可考虑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
2.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病变也可出现类似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脑白质病变在MRI上有其特定的表现,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特点不同,脑白质病变主要表现为脑白质区域的异常信号,可通过MRI进行鉴别。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多有缓解与复发的病程,病灶分布多在脑白质的脑室周围等部位,与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分布及影像学表现有差异,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可以进行鉴别。
五、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控制水平;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血脂,使血脂指标达标。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等,改善身体的代谢状况。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和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量每天不超过酒精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女性减半。
定期体检: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对于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头颅MRI或CT等相关脑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梗死病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跌倒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发生脑梗死相关症状后可能更容易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增加跌倒风险。
2.儿童及青少年: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少见,但如果有相关基础疾病如遗传性血管病变等情况,要积极排查病因,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以患者的安全和正常生长发育为首要考虑因素。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如果发生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需要在妇产科医生和神经内科医生的共同协作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对胎儿、婴儿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