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痛经(多为继发性,随病情进展可能加剧,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慢性盆腔痛(疼痛超6个月,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不孕(约30%-50%合并不孕,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性交疼痛(约10%-30%有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及其他症状如肠道症状(约5%-10%出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泌尿系统症状(约1%-3%出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疼痛症状
1.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症后,月经开始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大腿部位,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疼痛程度可逐渐加重,有的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药物才能缓解。大量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70%-80%有不同程度的痛经,且随着病情进展,痛经可能逐渐加剧。
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可能因月经初潮后激素变化等因素,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开始显现,而育龄期女性是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此阶段痛经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年龄增长至围绝经期,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有个体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疼痛调节机制。
病史: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亲属患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其发生痛经等症状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2.慢性盆腔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盆腔区域的慢性疼痛,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可在月经期间加重,也可在非经期出现,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约有20%-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慢性盆腔痛。
年龄: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受慢性盆腔痛困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变化可能会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等产生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不利于盆腔血液循环,加重慢性盆腔痛,而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可能缓解疼痛。
病史:有内膜异位症相关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慢性盆腔痛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因为手术等操作可能会对盆腔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影响盆腔内环境。
二、月经异常
1.经量增多:表现为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延长。研究发现,约15%-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这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子宫肌层收缩异常、子宫内膜面积增大等因素有关。
年龄:育龄期女性经量增多相对常见,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调节尚未完全稳定,而围绝经期女性则可能因激素水平波动等原因出现经量改变,但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经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育龄期。
生活方式:过度节食、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激素平衡,间接影响月经出血量,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激素水平,对经量有一定调节作用。
病史:有内膜异位症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经量增多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疾病本身会持续影响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
2.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较正常延长,超过7天。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盆腔环境改变,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脱落修复过程,从而引起经期延长,约10%-20%的患者会出现经期延长的情况。
年龄:育龄期女性经期延长与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情况较多,青春期女性可能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不完善偶尔出现经期延长,但长期的经期延长需警惕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围绝经期女性经期延长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但也需排除内膜异位症等病理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等生活方式会干扰内分泌节律,可能导致经期延长等月经异常情况,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对月经周期和经期时长有积极影响。
病史:有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经期延长的复发风险较高,因为疾病持续存在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周期性变化。
三、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其可能的机制包括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与运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释放的炎症介质等影响胚胎着床等。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生育力逐渐下降,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年龄越大,不孕的发生率相对越高,且生育难度可能增加,因为年龄相关的卵子质量下降等因素会与内膜异位症共同作用影响受孕。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加重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有助于改善生殖环境,提高受孕几率。
病史:内膜异位症病史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不孕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疾病对生殖系统的损害更严重,如盆腔粘连严重等情况会显著影响受孕。
四、性交疼痛
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性交时会出现疼痛,尤其是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有内膜异位病灶时,疼痛更为明显,约10%-30%的患者有性交疼痛的表现。
年龄:育龄期女性性交疼痛与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情况较多,青春期女性由于性活动较少,相对较少出现性交疼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围绝经期女性性交疼痛可能与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干涩等因素有关,但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性交疼痛在育龄期更为突出。
生活方式:性生活不规律、过度频繁或不恰当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性交疼痛,而适度、规律且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维持生殖系统的健康,对性交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病史:有内膜异位症病史且病灶累及性交相关部位的患者,性交疼痛的发生风险较高,因为病灶的存在会直接影响性交过程中的组织摩擦和感受。
五、其他症状
1.肠道症状:如果内膜异位症累及肠道,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周期性便血。例如,病灶侵犯直肠、乙状结肠时,可在经期出现腹痛加重,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情况,据相关研究,约5%-10%的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肠道相关症状。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肠道症状,但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因内膜异位症出现肠道问题,因为此阶段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较高,且肠道功能相对活跃,容易受到病灶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食用刺激性食物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肠道症状,而合理的饮食结构,如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缓解内膜异位症相关的肠道不适。
病史:有内膜异位症病史且病灶累及肠道的患者,肠道症状的复发或加重风险较高,因为肠道组织与盆腔内的内膜异位病灶相互影响,疾病持续存在会不断刺激肠道。
2.泌尿系统症状:当内膜异位症侵犯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周期性血尿。约1%-3%的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泌尿系统相关症状,这与内膜异位病灶侵犯膀胱组织,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有关。
年龄:育龄期女性泌尿系统症状与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情况较为常见,青春期女性相对较少出现,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系统症状可能与其他老化因素有关,但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泌尿系统症状主要集中在育龄期。
生活方式:饮水过少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泌尿系统症状,而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对膀胱等泌尿系统组织的刺激,对缓解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泌尿系统不适有帮助。
病史:有内膜异位症病史且病灶累及膀胱等泌尿系统组织的患者,泌尿系统症状的发生风险较高,因为病灶的存在会持续干扰泌尿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