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是指口腔温度37.3℃-38℃的体温情况,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病理性低烧由感染性(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因素引起。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体相关、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腹部超声或CT)评估,处理包括非药物干预(一般处理、病因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低烧的定义
低烧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但未达到高热程度,一般口腔温度在37.3℃-38℃之间被定义为低烧。正常人体温存在个体差异,且受昼夜、性别、年龄、运动等因素影响,例如清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成年女性体温较男性略高;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体温相对略高。
(一)生理性低烧情况
1.年龄因素
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在剧烈运动后、进食后或穿盖过多时,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比如一个3-5岁的儿童,在户外奔跑玩耍后,体温可能会短暂升高至37.5℃左右,这是因为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加,而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散热相对较慢导致的生理性体温波动。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例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安静状态下,体温可能会比青壮年略低,但如果存在环境温度过低等情况,也可能出现接近37.5℃的低烧,这与老年人皮下脂肪变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等因素有关。
2.性别因素
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作用,体温会略有升高,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一般排卵后体温可升高0.3℃-0.5℃,在月经前1-2天体温又会下降,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体温调节有关。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低烧。比如在夏季高温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数小时后,体温可能会上升至37.5℃左右,这是因为环境温度过高,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效率降低,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轻度升高。
二、病理性低烧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常见的如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了有低烧症状外,还可能伴有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低烧。另外,普通感冒初期也常表现为低烧,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引发体温升高在低烧范围。
结核杆菌感染是引起病理性低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长期低烧,同时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盗汗、乏力等症状。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60%的肺结核患者以低烧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
2.细菌感染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引起低烧的常见疾病之一。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细菌在肾盂部位感染后,可引起反复的低烧,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另外,布鲁氏菌感染也会导致低烧,患者有与牲畜接触史等情况时,需警惕布鲁氏菌病,其低烧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还可能伴有关节疼痛、乏力等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低烧,同时还会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引起体温调节异常出现低烧。类风湿关节炎也常伴有低烧,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肿胀、疼痛、畸形等,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导致低烧和关节病变的重要原因。
2.恶性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患者会出现低烧,同时还可能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引起低烧。另外,肾癌、肝癌等实体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低烧,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低烧。
3.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烧,同时伴有心慌、多汗、多食、消瘦等症状。另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低烧,比如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出现低烧,还可能伴有潮热、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三、低烧的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近期感染史、接触史等。例如,对于儿童低烧,要询问是否有疫苗接种史、是否接触过感染患者等;对于女性低烧,要询问月经周期、生育史等。通过病史采集可以初步判断低烧可能的原因,比如有结核患者接触史的人群出现低烧,需高度警惕肺结核。
(二)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低烧的病因线索。例如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若颈部、腋窝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感染或肿瘤等疾病;检查心肺情况,肺部听诊有无啰音等异常,有助于判断呼吸系统疾病;检查腹部情况,了解肝脾是否肿大等,对排查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有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判断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低烧有重要意义。细菌感染时,通常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例如,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2.病原体相关检查
对于怀疑感染性低烧的患者,可进行病原体的特异性检查。如怀疑结核杆菌感染,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结核杆菌DNA检测等;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等。例如,EB病毒感染可通过检测EB病毒抗体来明确诊断。
3.自身抗体检查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低烧,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查。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检测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4.肿瘤标志物检查
对于怀疑恶性肿瘤引起的低烧,可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肝癌患者可检测甲胎蛋白(AFP),肺癌患者可检测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对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检查
对于怀疑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低烧,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例如,肺结核患者胸部CT可发现肺部的结核病灶,如结节、空洞等;肺炎患者胸部X线或CT可显示肺部的炎症浸润影。
2.腹部超声或CT检查
对于怀疑腹部疾病引起的低烧,如肝癌、肾盂肾炎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例如,肝癌患者腹部CT可显示肝脏的占位性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腹部超声可能发现肾脏结构的异常等。
四、低烧的处理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一般处理
对于生理性低烧,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如儿童生理性低烧时,应注意适当减少穿盖,避免过度保暖;老年人生理性低烧时,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在寒冷环境中久留。对于因运动、进食等引起的生理性低烧,休息、适当饮水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2.病因治疗
如果是感染性低烧,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低烧,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低烧,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在有明确病毒感染且有指征时使用)。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低烧,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低烧,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相应治疗措施。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低烧时,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且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处理低烧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物理降温(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保暖和散热平衡,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体温过度波动。如果儿童低烧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皮疹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老年人
老年人低烧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低烧可能是基础疾病加重的表现。在处理低烧时,要谨慎使用药物,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室内温度、适当增减衣物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低烧的耐受能力较差,且可能存在病情进展较快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低烧时,需要格外谨慎。首先要明确低烧的原因,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对于感染性低烧,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妊娠期女性的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