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且颜色发黑,通常与经血排出不畅或体内激素波动有关,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宫寒或气血瘀滞、子宫内膜损伤、卵巢功能衰退等原因导致。
1.内分泌失调
雌激素水平过低或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增生不足,经血量减少,同时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延长,氧化后颜色变深,呈现黑褐色。
2.宫寒或气血瘀滞
中医认为,寒邪入侵或气滞血瘀会阻碍经血运行,导致排出不畅,常见于经期受寒、过度劳累或情绪压抑的女性,常伴随痛经、血块多等症状。
3.子宫内膜损伤
人工流产、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宫腔粘连,经血难以正常排出,颜色发黑。
4.卵巢功能衰退
40岁前出现卵巢早衰或围绝经期女性,因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变薄,月经量会逐渐减少,颜色变暗。
若月经量少发黑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随闭经、不孕、严重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激素六项、B超或宫腔镜,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保持情绪舒畅,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经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