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月经量少通常是由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内膜损伤、哺乳因素、贫血、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需对因处理。
1.激素水平变化
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平衡。雌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导致月经量少。一般随着时间推移,身体逐渐恢复,激素水平趋于稳定,月经量也会慢慢正常。日常可多吃豆浆、豆皮、腐竹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辅助调节激素。
2.子宫内膜损伤
如果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剖宫产或产程不顺利时,可能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影响其正常增生和脱落,进而使月经量减少。此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给子宫足够的修复时间。
3.哺乳因素
哺乳会刺激体内泌乳素分泌,抑制雌激素分泌,从而影响月经,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停止哺乳后,月经会逐渐恢复正常。哺乳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自身和宝宝健康。
4.贫血
产后失血较多,若未及时补充营养,容易引发贫血。贫血会导致身体气血不足,影响月经,出现月经量少、颜色淡等症状。可通过饮食调理,多吃红枣、猪肝、瘦肉等补血食物。
5.精神压力
产后女性要照顾宝宝,还要适应身体和心理的变化,精神压力较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影响下丘脑功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月经量少。要学会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
如果产后月经量少持续不改善,或伴有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性激素六项检查等明确病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