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生阴道炎应该识别症状及时自查、就医明确感染类型、规范使用针对性药物、调整生活习惯辅助治疗等。
1、识别症状及时自查
阴道炎常见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颜色异常(如黄绿色、灰白色)、异味(鱼腥味或腐臭味)、外阴瘙痒或灼痛、性交痛及排尿时灼热感。若出现上述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下腹疼痛,需警惕感染加重或上行蔓延至盆腔,应立即停止性生活及阴道冲洗,避免刺激加重炎症。
2、就医明确感染类型
阴道炎分为细菌性、霉菌性、滴虫性及老年性等多种类型,需通过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pH值检测及病原体培养(如真菌涂片、滴虫镜检)确诊。自行用药可能因类型判断错误导致病情反复,例如霉菌性阴道炎用抗生素会加重真菌繁殖,细菌性阴道炎用抗真菌药则无效,精准诊断是治疗关键。
3、规范使用针对性药物
细菌性阴道炎常用甲硝唑栓或克林霉素软膏局部用药,霉菌性需用克霉唑栓或氟康唑口服,滴虫性需夫妻同服甲硝唑片(避免交叉感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通常7-14天),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复查确认病原体清除,擅自停药易导致耐药或慢性感染。
4、调整生活习惯辅助治疗
治疗期间需穿棉质透气内裤,每日更换并用开水烫洗消毒;避免穿紧身裤、久坐及使用卫生护垫(增加潮湿环境);性生活使用避孕套隔离病原体,伴侣若存在包皮过长需同步清洁;饮食忌辛辣、甜食(促进霉菌生长)及酒精(加重药物副作用),多摄入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调节阴道菌群。
霉菌性阴道炎易在月经前后、孕期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复发,需在症状消失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后复查;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需减少阴道冲洗(破坏正常菌群),避免使用含香料的女性护理液;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需将内衣、毛巾煮沸10分钟消毒,防止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