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脑溢血区别是概念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差异、影像学检查表现、治疗方法不同等。
1、概念与病理机制
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脑溢血又称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等。
2、临床表现差异
脑梗起病相对较缓慢,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脑溢血起病急骤,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病情进展迅速,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3、影像学检查表现
脑梗头颅CT在发病24小时内多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的诊断更为敏感,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梗死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发现超急性脑梗死病灶。头颅CT是诊断脑溢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即可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可准确显示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周围脑组织受压情况。
4、治疗方法不同
脑梗治疗原则是尽快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此外,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脑溢血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对于出血量较小、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控制血压、止血、减轻脑水肿等。对于出血量较大、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等。
有脑梗或脑溢血病史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定期进行体检和脑血管检查,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