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宫颈癌疫苗有益处也有弊端,益处包括预防宫颈癌、降低相关癌前病变风险等,弊端是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等。
一、益处
1.预防宫颈癌
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而宫颈癌疫苗能够针对特定亚型的HPV进行预防。例如,二价宫颈癌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亚型,这两种亚型是导致全球约70%宫颈癌的主要元凶;四价宫颈癌疫苗除了涵盖HPV16和HPV18外,还包含HPV6和HPV11,能预防约70%的宫颈癌以及90%的生殖器疣;九价宫颈癌疫苗则能预防更多亚型的HPV,对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等多种由HPV感染引发的癌症及相关病变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2.降低相关癌前病变风险
接种宫颈癌疫苗后,能够减少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癌前病变的发生几率。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接种疫苗的人群中,CIN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这对于阻止病变向宫颈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有性生活且有患癌风险担忧的人群来说,是重要的健康保障措施。从生活方式方面,即使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性生活等情况,接种疫苗都能持续提供防护,降低因HPV感染引发癌前病变的可能性。
二、弊端
1.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不良反应
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多在接种后的几天内出现,且程度较轻,可自行缓解。例如,部分接种者在接种二价、四价或九价宫颈癌疫苗后,接种部位会有轻微疼痛,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和局部清洁即可逐渐恢复。但从个体差异角度看,少数人可能局部反应相对较重,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2.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少数人接种后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如发热、乏力、头痛、头晕等。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多数在1-2天内自行消退。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就有发热性疾病的患者,接种后可能会使原有病情加重或影响对不良反应的判断。从年龄因素考虑,青少年接种后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这些全身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的,通过适当休息等一般处理即可缓解。
不同类型的宫颈癌疫苗有相应的适宜接种年龄范围。例如,二价宫颈癌疫苗适宜接种年龄为9-45岁,四价宫颈癌疫苗适宜接种年龄为20-45岁,九价宫颈癌疫苗适宜接种年龄为16-26岁。超过适宜接种年龄范围后,接种疫苗的预防效果会有所降低,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感染HPV的概率增加,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应答可能不如年轻人群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