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口炎性腹泻是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小肠黏膜损害吸收不良为特征的肠道病,病因可能与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及维生素等缺乏有关,病理有小肠黏膜绒毛萎缩等,临床表现有腹泻、体重减轻、贫血等,实验室检查见维生素等水平低、吸收试验异常,治疗用抗生素并补充营养,儿童需关注营养与抗生素安全,育龄女孕期要监测营养,有基础病需综合评估相互影响。
一、定义
热带口炎性腹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肠道疾病,以小肠黏膜损害、吸收不良为特征,多与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及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叶酸等)吸收障碍相关。
二、病因病理
病因:可能与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有关,例如某些特定肠道菌群的异常增殖干扰了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同时,维生素B、叶酸等缺乏也参与发病机制。
病理:小肠黏膜出现绒毛萎缩、变平,隐窝增生等病理改变,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三、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腹泻症状,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可能伴有脂肪泻表现;还会有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等。
四、检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见维生素B、叶酸水平降低;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异常,如木糖吸收试验等提示吸收障碍。
五、治疗
通常采用抗生素抑制小肠内过度繁殖的细菌,同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营养补充,保证足够的能量及维生素摄入,由于儿童肝肾功能等发育尚不完善,抗生素使用需谨慎评估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理治疗。
育龄女性:孕期需密切监测营养状况,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因该病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进而对胎儿营养供应产生影响,需在孕前及孕期积极调整营养状态并规范治疗。
有基础疾病患者:若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原有疾病与热带口炎性腹泻的相互影响,例如合并肝脏疾病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