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癔症即分离性障碍由精神因素引发表现多样有分离性遗忘漫游木僵出神附体运动障碍抽搐等,病因多与心理社会因素及个体人格特点相关且心理动力学认为通过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情绪冲突,诊断需详细采病史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以非药物心理治疗为主有暗示催眠认知行为治疗药物用于伴发情绪症状,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关注成长环境女性因情感事件易发病有既往病史人群风险高。
一、定义与表现
撒癔症即分离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等引发的精神障碍。其表现多样,如分离性遗忘可致突然不能回忆重要个人经历;分离性漫游表现为突然离家外出漫游且伴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木僵是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不动不语;出神与附体障碍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会以鬼神或逝者语气、身份说话;分离性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瘫痪、行走不能、失音等;分离性抽搐类似癫痫发作,但无癫痫的脑电图等典型特征。
二、病因机制
多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像重大生活事件(亲人离世、失恋、婚姻危机等)可诱发,个体人格特点也起作用,比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者易患病。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是通过压抑、转换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难以承受的情绪与冲突。
三、诊断评估
需详细采集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症状表现及演变过程,同时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如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等排除脑部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
四、治疗干预
非药物干预: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有暗示治疗(借语言暗示配合适当理疗、针刺等)、催眠治疗(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进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助患者认识纠正不良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针对伴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可使用相应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需关注成长环境,避免过度精神刺激,家长要给予更多关爱与稳定心理支持。
女性患者:因情感相关生活事件刺激易发病,需重视其心理情感状态调节。
有既往精神病史或明显心理创伤病史人群:发病风险相对高,需加强心理监测与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