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是儿童期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具暗示性等特点的易感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有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意识障碍及转换性障碍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发病与儿童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相关,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依据典型表现及发病前精神刺激因素,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家长与老师需给予正确心理引导关注心理状态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
儿童癔症是儿童期因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个性具暗示性等特点的易感个体所引发的精神障碍。
二、临床表现
(一)分离性障碍
1.情感爆发:多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哭闹、尖叫、情绪激昂,可伴有撕扯衣物、满地打滚等过激行为,发作时长与外界关注程度相关。
2.意识障碍:可出现朦胧状态,患儿意识范围缩小,对周围感知不清晰,或呈嗜睡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二)转换性障碍
1.运动障碍:可见肢体瘫痪(多为弛缓性)、震颤、抽搐样动作等,瘫痪肢体肌张力正常或降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支持器质性病变。
2.感觉障碍:可表现为失明(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失聪(听力检查无异常)、躯体局部感觉缺失等。
三、发病原因
与儿童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相关。儿童心理发育未成熟,个性具暗示性、情感性且易受外界影响,若遭遇生活事件(如家庭环境突变、学习压力过大、遭受批评或惊吓等),易通过癔症形式表达心理冲突。
四、诊断要点
需排除神经系统、眼科、耳鼻喉科等器质性疾病。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突发的情感爆发、转换性症状等)及发病前存在精神刺激因素进行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评估以确认非器质性病变所致。
五、治疗与干预
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营造温暖、稳定的家庭及学校环境,避免过度关注强化患儿癔症症状;可配合暗示治疗,通过温和引导缓解症状。同时,家长与老师需给予儿童正确心理引导,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加重心理负担,注重儿童心理关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