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属分离或转换障碍由精神因素引发与心理社会及神经生物学因素相关有分离性遗忘、漫游及转换性运动、感觉障碍等表现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结合精神检查等诊断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辅以药物等综合治疗儿童需关注心理发育等妊娠期女性重心理支持老年患者兼顾心理与躯体健康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预防康复。
一、定义与分类
癔症属分离障碍或转换障碍,由精神因素等引发。1.分离性障碍:表现为意识、记忆、身份或感知觉分离,如情感爆发、遗忘、神游、木僵等;2.转换性障碍:呈现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像失明、失聪、瘫痪等,症状不符合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病因机制
与心理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如重大生活事件、童年创伤等。神经生物学方面涉及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等区域功能异常,且存在遗传易感性影响。
三、临床表现
1.分离性遗忘:对重要个人经历遗忘,具选择性;2.分离性漫游:突然离家外出,历时数小时至数周,清醒后对漫游过程不能回忆;3.转换性运动障碍:肢体瘫痪、震颤、站立不能等;4.转换性感觉障碍:失明、失聪、感觉缺失等。
四、诊断与评估
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含发病诱因、症状表现及演变过程),结合精神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依据ICD-11或DSM-5等诊断标准。
五、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包括暗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等,助患者认识并应对致病心理因素;2.药物治疗:针对伴随的焦虑、抑郁等症状,选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优先非药物干预;3.综合治疗:整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注重长期随访和康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关注心理发育情况,避免过度关注强化症状,通过游戏、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干预;
妊娠期女性:重视心理支持,避免药物对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干预;
老年患者:考虑认知状态和躯体基础疾病,治疗兼顾心理疏导与躯体健康维护,注意药物使用安全性和耐受性。
七、预防与康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对心理应激的应对能力,营造良好家庭和社会支持环境,帮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心理创伤暴露,促进康复后社会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