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环境因素有关,去除诱因可缓解;病理性由疾病引起伴其他症状。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调整环境、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和针对病因治疗,疾病引起的需就医按儿科用药原则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注意。
一、小儿盗汗的症状
小儿盗汗可分为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生理性盗汗往往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比如室内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盖被过暖等,一般在去除这些诱因后即可缓解,其特点是常在入睡后不久出现,汗水主要集中在头部、颈部,量不多。病理性盗汗则多由某些疾病引起,除了睡眠中出汗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例如结核病引起的盗汗,患儿还会伴有长期低热、咳嗽、消瘦等表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的盗汗,常同时有烦躁不安、夜惊、方颅、鸡胸等骨骼改变相关症状。
二、小儿盗汗的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干预
1.调整环境因素: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根据季节和室温合理给小儿增减衣物及被褥,避免因环境过热导致出汗。例如在夏季可使用空调调节室温,冬季选择合适厚度的被褥,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饮食调理:对于因营养不均衡导致的盗汗,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小儿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类等。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小儿眼睛,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即可。
3.生活习惯调整:培养小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白天避免小儿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睡前不宜让小儿过于劳累或进食过饱等,以减少夜间出汗的情况。
(二)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盗汗是由疾病引起,如结核病导致的盗汗,需及时就医,进行抗结核治疗;若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等进行相应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及确定治疗方案,同时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过敏体质的小儿,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