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分类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等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及慢性炎症有关临床表现有骨痛等多种表现诊断靠血常规等检查治疗需综合制定方案常用化疗等手段儿童患者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选合适治疗并注重感染预防。
一、定义
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会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进而引发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
二、分类
1.多发性骨髓瘤: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浸润骨骼等多部位。
2.浆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浆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病情相对凶险。
3.髓外浆细胞瘤:肿瘤细胞局限于骨髓外部位,如鼻腔、呼吸道等组织。
三、发病机制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若家族中有骨髓瘤患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接触射线、化学毒物(如苯等)的人群,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病风险升高;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参与骨髓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导致正常免疫球蛋白生成受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四、临床表现
1.骨痛:多为腰骶部、胸骨、肋骨等部位疼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因骨髓瘤细胞破坏骨质所致。
2.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源于骨髓中浆细胞增殖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3.肾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蛋白尿、肌酐升高等,与异常免疫球蛋白沉积于肾脏有关。
4.高钙血症: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由骨髓瘤细胞释放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骨质吸收增加,血钙升高。
5.反复感染: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生成受抑,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五、诊断方法
1.血常规:可见贫血表现,如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等。
2.血生化:检测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钙、肌酐等指标,M蛋白阳性等提示可能患病。
3.骨髓穿刺活检:可见大量异常浆细胞,是诊断骨髓瘤的重要依据。
4.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可发现骨质破坏、溶骨性病变等异常征象。
六、治疗原则
治疗需综合患者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方案。常用治疗手段包括化疗(如应用硼替佐米等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对于儿童患者,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选择对其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注重感染预防等特殊护理,因儿童免疫力相对更低,感染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