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胃位置下移属中医胃缓范畴因膈肌等韧带松弛等致,体型瘦长老年、长期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方式、慢性消耗病胃术后等可致,有腹胀腹痛等消化症状及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靠X线钡餐检查分轻中重,非药物干预包括加强腹部肌肉锻炼和饮食调节,老年人需饮食细软定期监测营养,体型消瘦者应增体重防骤降,妊娠期女性控体重产后康复。
一、定义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属中医“胃缓”范畴,多因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及膈胃韧带松弛、腹肌松弛等因素导致胃位置下移。
二、病因
1.体型因素:多见于瘦长体型者,因腹壁脂肪菲薄、张力低下,易出现胃下垂;老年人因脏器功能衰退、韧带松弛,也较易发生。2.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后立即剧烈运动等,可增加胃下垂风险;多次妊娠使腹肌过度拉伸松弛,也易引发胃下垂。3.疾病及手术影响: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体重急剧下降,或胃部分切除术后改变了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均可能诱发胃下垂。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常见腹胀、腹痛,多在餐后发生,且与食量有关,进食越多疼痛越久、程度越重;还可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乏力、头晕、心悸等表现,与长期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营养匮乏相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通过该检查可清晰观察胃的位置及形态,明确胃下垂的程度,一般分为轻度(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上1~5cm)、中度(5~10cm)、重度(10cm以上)。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1.非药物干预:
锻炼:加强腹部肌肉锻炼,如进行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但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腹肌力量,改善胃下垂状况。
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餐后不宜立即剧烈活动,可适当休息后再进行轻度活动。2.特殊人群注意:
老年人:胃下垂易导致消化功能进一步减退,需更注重饮食的细软、易消化,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体型消瘦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增加体重,改善腹壁张力,同时避免因过度减肥导致体重骤降而加重胃下垂。
妊娠期女性:孕期需注意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腹肌过度松弛,产后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腹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