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含年龄差异致的正常变化及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致的暂时偏低;病理性因素包括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引发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差异:儿童时期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约占35%,出生后4-6天淋巴细胞比例可达50%,2-3岁后逐渐降低至与成人相近(成人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范围约20%-50%),所以年龄较小的儿童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是正常生理变化;
2.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后或受到寒冷刺激时,身体应激状态下可能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暂时偏低,这是因为机体处于应激反应时,其他细胞成分比例会有短暂波动,属于生理性的暂时变化。
二、病理性因素
1.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特别是破坏CD4+T淋巴细胞等,导致整体免疫功能紊乱,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从出生起就存在淋巴细胞发育异常,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均出现问题,表现为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
2.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中淋巴细胞的生成,或者促进淋巴细胞的破坏和分解,进而引起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某些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淋巴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百分比偏低;
3.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机体在应对细菌感染时,可能会调动中性粒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导致淋巴细胞相对比例降低;严重的病毒感染后期,如麻疹、风疹等病毒感染恢复期,机体免疫系统经过前期与病毒的斗争,淋巴细胞会逐渐恢复,但在恢复期可能出现暂时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情况,是因为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细胞比例重新调整;
4.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各种血细胞生成减少,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百分比偏低;恶性肿瘤骨髓转移时,肿瘤细胞占据骨髓空间,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使得淋巴细胞生成减少,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