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补脾经、揉板门、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穴位且各有作用,操作选2-3个穴位、力度适中、时间10-15分钟、每日1-2次,操作前双手清洁温度适宜,观察小儿反应,皮肤有破损等不宜推拿,病情重需送医,要据个体差异调力度,母乳喂养母饮食清淡,人工喂养注意奶瓶奶嘴清洁消毒。
一、常用推拿穴位及作用
1.补脾经:脾经位于小儿拇指桡侧缘,操作者用拇指桡侧缘从患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可健脾和胃,改善小儿脾胃功能,对腹泻导致的脾胃虚弱有调理作用。
2.揉板门:板门位于小儿大鱼际平面,用拇指端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缓解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3.摩腹:以患儿肚脐为中心,用掌面或四指摩腹,可调节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腹泻症状。
4.揉脐:用拇指或中指揉患儿肚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对寒邪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5.推上七节骨:七节骨位于小儿腰骶部,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肾阳虚型腹泻。
6.揉龟尾:龟尾位于小儿尾骨端,用拇指端揉龟尾,可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辅助改善腹泻状况。
二、操作方法
每次推拿选取上述2-3个穴位,根据小儿具体病情选择。操作时力度适中,以患儿皮肤微红但无破损为度,每次推拿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每日进行1-2次。例如,若小儿属脾虚腹泻,可重点操作补脾经、摩腹、揉脐;若为寒泻,可加强揉脐、推上七节骨等手法。
三、注意事项
1.操作前准备:推拿前需保持双手清洁,确保手部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小儿,影响推拿效果及小儿舒适度。
2.观察反应:推拿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哭闹剧烈、皮肤异常等不适情况,应立即停止推拿。
3.禁忌情况:小儿皮肤有破损、感染、湿疹等情况时不宜进行推拿;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脱水、高热等症状的小儿,单纯推拿不能替代正规医疗,需及时送医就诊,推拿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4.个体差异调整:根据小儿年龄、体质调整推拿力度和手法。新生儿皮肤娇嫩,推拿手法需轻柔;较大儿童可适当加大力度,但仍以患儿能耐受为准。同时,母乳喂养的小儿,母亲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人工喂养小儿要确保奶瓶、奶嘴清洁消毒,防止感染加重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