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具传染性经消化道传播夏秋季节好发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志贺菌属分四群福氏易转慢性宋内症状轻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健康人食被污染食物水或接触污染手可致感染,急性期多数患者发热伴腹痛腹泻初稀水便后黏液脓血便十余次数十次有里急后重小儿症状不典型易高热惊厥等,慢性期病程超两月反复腹痛腹泻伴黏液可伴乏力消瘦等,诊断靠粪便常规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确诊,治疗采用抗感染并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同时维持水电平衡小儿防脱水,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食物喝开水不吃生冷、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勤洗手尤其接触食物前便后、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老年人增强免疫力减少风险。
一、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
二、病原体
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4群,其中福氏志贺菌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
三、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健康人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被污染的手后,志贺菌可侵入肠道引发感染。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期: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可升至39℃左右,伴有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同时有里急后重(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表现。小儿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2.慢性期:病程超过2个月,患者可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可伴有乏力、消瘦等表现。
五、诊断
1.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部分患者粪便外观为黏液脓血便。
2.粪便培养:若检出志贺菌则可确诊,是明确病因的关键检查。
六、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等(具体药物遵医嘱),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小儿患者需特别关注脱水等并发症的防治。
七、预防
1.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食物,喝开水,不吃生冷食物。
2.粪便管理: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和食物。
3.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在接触食物前、便后要彻底洗手。
4.特殊人群注意:儿童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因卫生意识弱而感染;老年人需关注自身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