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涉及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具重要作用,多个染色体区域和基因与易感性相关;神经发育中胚胎期至青少年期异常可致发病,孕期不良因素、出生并发症及青少年期神经递质等异常均有关;神经生化中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谷氨酸系统功能不足参与发病;环境因素里童年不良经历、高压力生活及孕期病毒感染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神经发育因素
在胚胎期至青少年期的神经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母亲感染、营养不良、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例如,母亲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增加胎儿日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另外,在出生时的并发症,如早产、低体重、窒息等,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青少年期大脑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此时如果出现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元连接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精神分裂症。例如,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异常中起重要作用,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认为,大脑中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系统: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神经递质功能亢进。例如,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发挥治疗作用,这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多巴胺系统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联。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多巴胺功能异常可能分别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相关。
谷氨酸系统:谷氨酸是大脑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系统功能不足也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NMDA受体拮抗剂如苯环己哌啶(PCP)可以在实验动物中诱导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这表明谷氨酸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
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如被虐待、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等,可能增加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困难等,也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例如,一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发病前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
病毒感染:孕期或围生期的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从而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例如,母亲在孕期感染流感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后续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