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癔症是儿童期由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女性相对多见,有与心理因素相关精神或躯体症状且无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病因涉及心理发育特点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包含情感爆发、转换症状、感觉障碍,诊断需采集病史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有去除心理诱因和心理治疗,注意事项为家长密切观察及时寻专业帮助且遵循非药物干预为主原则。
一、定义
宝宝癔症是儿童期由心理社会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发的精神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期,女性相对多见,表现出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精神或躯体症状,且无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病因
1.心理发育特点:儿童心理发育尚不完善,部分儿童性格内向、敏感、易受暗示,为癔症发生奠定心理基础。
2.环境因素:生活中遭遇家庭环境不和谐(如父母频繁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受到惊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心理社会因素,易诱发宝宝癔症。
三、临床表现
1.情感爆发:突然出现哭闹、喊叫、发脾气等情绪激动表现,难以自控,情绪起伏大。
2.转换症状:可出现肢体瘫痪(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瘫痪表现)、抽搐、失明、失聪等症状,医学检查无相应器质性病变依据。
3.感觉障碍:表现为躯体某部位感觉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但无真实的躯体器质性病变导致该感觉异常的病理基础。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前是否存在心理社会因素,如近期是否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变化等。
2.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排除脑部病变等器质性疾病,因癔症的症状无相应器质性病变支撑。
五、治疗
1.去除心理诱因: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关注强化宝宝的癔症症状,减少可能诱发症状的不良环境因素。
2.心理治疗: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宝宝关心、安抚,引导其正确面对情绪和问题;可运用暗示疗法等,帮助缓解转换症状等表现,需由专业心理医生或儿科医生操作实施。
六、注意事项
1.家长方面:密切观察宝宝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给予充分关爱与安全感,避免让宝宝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环境。当宝宝出现癔症相关表现时,需冷静处理,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儿科医生帮助。
2.干预原则:遵循非药物干预为主原则,尤其要避免不当刺激加重宝宝症状,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育特点,以耐心引导和干预为主,助力宝宝恢复正常心理与躯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