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腹泻是细菌感染肠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病原菌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衡,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呕吐等)和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诊断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血常规,治疗需补液支持、依药敏选抗菌药物、营养支持,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合理用药,特殊人群婴幼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并注意皮肤清洁。
一、定义
小儿细菌性腹泻是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致病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等,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感染。
二、病因
1.病原菌感染:患儿摄入被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细菌在肠道内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引发炎症。2.肠道菌群失衡:婴幼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性状多样,可为黏液便、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常伴有腹痛、呕吐。2.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出现发热,体温可波动于38℃~39℃甚至更高,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如精神萎靡、心律失常)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细胞,部分患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细菌培养:通过粪便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3.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支持: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2.抗菌治疗: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抗菌药物,如针对大肠埃希菌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选择药物。3.营养支持:保证患儿营养摄入,对于腹泻期间的婴幼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或选择合适的腹泻专用奶粉,维持机体营养需求。
六、预防措施
1.饮食卫生:确保食物新鲜,不吃变质、不洁食物,奶瓶、餐具等要定期消毒。2.手卫生: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避免病从口入。3.合理用药:避免婴幼儿滥用广谱抗生素,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细菌感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小儿细菌性腹泻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体温及腹泻情况。一旦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需注意维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