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本身不具传染性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传染性情况有别,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如乙肝丙肝相关的具有传染性,而非病毒性肝炎相关的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性肝硬化不具传染性,有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风险的特殊人群如乙肝家族史孕妇需孕期母婴阻断、医护等频繁接触者要职业防护,其他特殊人群按自身病因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护或干预措施来维护肝脏健康。
一、肝硬化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肝硬化本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传染性情况不同
(一)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具有传染性
1.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母婴垂直传播(母亲分娩时将病毒传给婴儿)、性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染。当乙肝患者长期患病,肝脏反复炎症损伤,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此时体内仍存在具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
2.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感染丙肝病毒后若病情迁延不愈,也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丙肝病毒在体内具有传染性。
(二)非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不具有传染性
1.酒精性肝硬化: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伤、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其病因是酒精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不存在病原体传染的情况。
2.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由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组织引起,是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不涉及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传播。
3.药物性肝硬化:因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引起肝脏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药物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发病机制与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相关。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有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风险的特殊人群
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的孕妇,需在孕期进行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医护人员等频繁接触乙肝、丙肝患者的人群,应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避免血液等体液接触。
(二)其他特殊人群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要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免疫调节治疗,药物性肝硬化患者需及时停用可疑损伤肝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脏功能,不同特殊人群应根据自身病因相关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或干预措施,以维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