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通过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等导致出血,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时易引发出血,白血病细胞可影响血小板功能,浸润骨髓影响凝血因子生成或致其消耗增加,浸润血管壁破坏其完整性致出血。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黏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血栓。当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时,如低于一定数值(一般低于50×10/L时,出血倾向明显增加),就难以有效地发挥止血功能,从而容易引发出血,常见的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由于其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的出血风险可能更为突出,需要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血小板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即使血小板数量不是极度减少,其功能异常也会导致止血困难。例如,白血病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可能干扰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使得血小板无法正常在血管损伤部位发挥作用,进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二、凝血因子异常
1.凝血因子生成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了肝脏等合成凝血因子的器官功能,导致凝血因子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是一系列复杂反应的参与者,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会使凝血过程受阻。比如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影响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较严重的出血情况,尤其是在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由于肝脏等器官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退,凝血因子生成异常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2.凝血因子消耗增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异常的凝血激活情况,导致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例如,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因子被过度消耗,进一步破坏了正常的凝血-抗凝血平衡,加重出血倾向。
三、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
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使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导致出血。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后,可使血管壁变得脆弱,通透性增加,即使没有明显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也容易发生出血,如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等,这种情况在白血病病情进展过程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可能出现,只是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血管相对较脆弱,可能更易受白血病细胞浸润的影响而发生出血。